第十章 新泛古陆(第5/7页)

风神洞(Aeolus Cave)位于佛蒙特州多塞特镇一处长着树林的山坡上,据信是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蝙蝠冬眠地。据估计,在白鼻综合征肆虐之前,每年有近30万只蝙蝠来此越冬,其中一些甚至来自遥远的罗得岛和安大略省。在我和希克斯前往巴顿·希尔矿几周后,他邀我与他一同去风神洞。这趟旅程是由佛蒙特州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局组织的。在山脚下,我们不必换上雪鞋,而是一起乘上了雪地摩托。上山的路曲折蜿蜒,由一连串长长的之字形路径组成。这里-4℃的气温远远低于蝙蝠能够活动的温度,但是当我们在洞穴入口附近停车的时候,我还是能看到蝙蝠扑棱着翅膀飞来飞去。佛蒙特方面的官员之中最为资深的斯科特·达林(Scott Darling)宣布,在继续前进之前,我们都要戴上乳胶手套和包裹全身的一次性工作服。我当时感到这样做有点多此一举,像是那位小说家笔下白鼻相关情节里的戏剧化场景。然而,很快我就看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风神洞是水流通过成千上万年的冲刷形成的。为了防止人们进入其中,拥有这个洞穴所有权的美国自然保护协会用一些巨大的钢制板条门封住了入口。我们之中有人用钥匙打开了其中一扇板条,产生的这道窄缝仅能勉强爬过去或滑进去。除了寒冷之外,还有一股令人作呕的气味从开口处直冲出来,又像是野生动物园的味道,又像是垃圾站的味道。直达大门口的那条石头路上结了冰,滑得几乎站不住脚。轮到我时,才挤进两道板条之间,就立刻滑倒在什么柔软而又湿冷的东西中间。我立即爬了起来,同时意识到,那是一堆死蝙蝠的尸体。

风神洞入口处的洞厅叫作鸟粪厅,前端大概有9米宽,6米高。越向后走,它就逐渐缩窄,并倾斜下去。那些从这个洞厅分出去的隧道只有洞穴探险者才有能力进入,从那些隧道再分出去的分支则只有蝙蝠能够进入。向鸟粪厅里面望去,感觉就像是盯着一个巨大的喉咙。这幅阴暗的场景令人不寒而栗。在洞顶上有巨大的冰柱悬吊下来,而地面上则有形状像是水螅的巨大冰块凸起。地面上覆满了死蝙蝠。我注意到还有些冰块里面冻着蝙蝠。在洞顶上有休眠中的蝙蝠,也有彻底醒来的蝙蝠。后者会飞起来,迅速掠过我们,或是向我们直冲过来。

为什么有些地方的蝙蝠尸体会堆积如山,而另一些地方的却会被吃掉或是通过别的什么方式消失,这至今还是一个谜。希克斯推测,风神洞这里的条件太糟糕了,蝙蝠还没能出洞就死在了这里。他和达林本来计划要数数鸟粪厅中的蝙蝠数量。但这个计划很快就被放弃了,改成了采集一些标本。达林解释说,这些标本将会送往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样的话,这些曾经在风神洞越冬的数万只小棕蝠、北美鼠耳蝠和三色蝠至少还能留下记录。他说:“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他指出,与那些最多存在了一两个世纪的矿井不同,风神洞已经存在了上千年。自从洞口在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时被打开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蝙蝠一直在那里冬眠。

“这就是此事最为惊人之处:它打破了演化的链条。”达林说道。他和希克斯开始从地上捡拾死蝙蝠。那些已经严重腐烂的蝙蝠又被扔了回去,那些多多少少还算完整的首先鉴定了性别,然后放进了容积两升的塑料袋里。我帮忙撑着装雌蝙蝠的塑料袋袋口。很快袋子就装满了,又开了一个新的袋子。当标本数目达到了500左右时,达林决定该回去了。希克斯留在后面。他带来了他的大相机,说想再多照一些照片回去。在我们停留在洞中的这几个小时里,这幅大屠杀的场面变得更加触目惊心了,因为许多蝙蝠的尸体受到了挤压,现在正渗出红色的血水。当我朝着入口往上走的时候,希克斯在我后面说:“千万别踩到死蝙蝠。”我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是在开玩笑。

新泛古陆现象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很难说。科学作家阿兰·伯迪克曾称人类“无疑是生物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入侵者”。[27]如果你像他说的一样把人类算作入侵物种的话,那么新泛古陆的进程早在约12万年前现代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就开始了。当人类在大约1.3万年前推进到北美洲时,他们还带着驯化的狗一起跨过了白令陆桥。[28]波利尼西亚人在大约1500年前定居夏威夷,带去的不仅仅有老鼠,还有虱子、跳蚤和猪。对于新世界的地理“发现”启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生物交换竞赛,也就是所谓的“哥伦布交换”,把新泛古陆的进程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上。甚至就在达尔文精心打磨他的地理分布理论时,这些理论正在被一些所谓驯化学会的组织蓄意削弱着。恰恰就是《物种起源》出版的那一年,墨尔本某个驯化学会的成员在澳大利亚放生了第一只兔子。此后,他们繁殖的速度快得就像是……好吧,就像是兔子。1890年,纽约一个团体以“引进外国的动植物群体之中被证明是有用或有趣的品种并使之适应本地环境”为己任。[29]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之下,他们把欧椋鸟引入了美国。(实际上,这个团队的领导人应该是想要把莎士比亚笔下提到的所有鸟类都带到美国。)那100只在中央公园放飞的椋鸟如今已经扩增到超过2亿只。

即便到了今天,美国人仍旧在有意引入他们认为“可能会有用或有趣的外国品种”。花园目录上满是非本地植物,而观赏鱼目录上满是非本地鱼类。根据《生物入侵大百科辞典》上的“宠物”条目,每年被带入美国的非原生物种中,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龟类、蜥蜴类以及蛇类动物的物种数比这个国家相应种类的原生物种数还要多。[30]与此同时,随着全球贸易的速度和总量不断增长,意外引进的物种数量也不断攀升。有些物种本来无法在独木舟底或捕鲸船上挨过横跨大洋的漫漫旅程,如今却可以轻易地承受同样距离的旅程,只不过是在现代化货轮的压舱水中,在飞机的隔舱里,甚至是在乘客的旅行箱内。近期一项对于北美沿海水域非原生物种的研究发现,“报告的入侵事件数量在过去200年间以指数速度增加”。[31]这项研究将速度的加快归咎于货物运输量的增加,以及货物运输速度的提升。据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入侵物种研究中心估计,加利福尼亚州现在每60天就会获得一个新的入侵物种。这与夏威夷相比算是慢的,那里每个月都会添加一个新的入侵物种。(为了加以比较,有必要在此指出,早在人类入驻夏威夷之前,新物种成功在这些群岛上定居的速率似乎是每万年一种。[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