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第6/14页)
军队,组织起来才是军队,如果没有组织,一百万人也是待宰的羔羊而已。所以指挥作战的艺术,就是打乱敌人的组织。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能够造成有利于我军的局面,就行动;不能造成有利于我军的局面,就停止。
曹操注:“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
李筌注:“挠之令见利乃动,不动则止。”
就是扰乱他,他乱了,有机可乘,就攻击。如果他没乱,就不要进攻。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指挥的艺术是先扰乱敌人。但是,如果敌军不乱,而且人数众多,阵型整齐地向我进攻,怎么办呢?
答:那就先夺其所爱。
曹操注:“先夺其所恃之利。若先居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曹操说“敌军所爱”是什么呢,就是他依恃的有利条件。我们先占了地利,我们就主动了。
张预注:“敌所爱者,便地与粮食耳,我先夺之,则无不从我之计。”
敌人“爱”的,一是有利地形,二是粮食。把这两样给他夺了,他就慌了、乱了,就没法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我们冲杀了。
前面学的李世民破窦建德的战例,就是三千五百人先夺了虎牢关,把窦建德十万大军挡在关外。然后又寻机灭了窦建德的运粮部队,夺了粮食,窦建德自然就乱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原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华杉详解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为客”,侵入别国,客场作战。
“深入则专”,深入重地,士卒不敢逃亡,只能心志专一,拼命作战。
“主人不克”,敌军抵挡不住。因为我军在重地,敌军在散地。前面说了,散地则无战,他的战斗意志不如我们。
杜牧注:“言大凡为攻伐之道,若深入敌人之境,士卒有必死之志,其心专一,主人不能胜我也。克者,胜也。”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重地则掠,因粮于敌”。在敌国富饶的田野上抢掠,三军人马吃饱。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注意休养士卒,积蓄锐气,集中力量,用兵设谋,让敌人无法猜度。
曹操注:“养士并气,运兵为不可测度之计。”
杜牧注:“斯言深入敌人之境,须掠田野,使我足食,然后闭壁养之,勿使劳苦,气全力盛,一发取胜,动用变化,使敌人不能测我也。”
深入敌境,抢掠田野,丰衣足食。然后呢?然后闭壁养之,深沟坚壁,养精蓄锐,气全力盛,然后一战而定。
王翦灭楚,就是这个战法。王翦率六十万秦军灭楚,到了楚国,安营扎寨,深沟高垒,养精蓄锐,每日只是在军营里开运动会,让士兵们投石为戏。楚军挑战,王翦就是闭壁不与他战。秦军人多,楚军也不敢攻进来。这一养,就养了一年!楚人严阵以待了一年,姿势都僵了,开始活动活动,移动军队。楚军一移动,王翦即刻挥师决战掩杀,一战而定,楚国灭亡。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这句话信息量很大。人们看战争,关注的都是战斗本身。而战斗本身,只是战争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孙子说“先胜而后战”,等到开始战斗的时候,那是已经胜了才战的,是胜而战之,不是战而胜之。战前我们要具备什么条件,又等到敌军的什么条件出现在发动,这才是战争的秘密所在。
曾国藩带湘军,没有那么多奇谋巧计,就是扎扎实实,步步为营。在曾国藩的日记里,当士兵旷日持久驻营围敌,他关注的都是肉食够不够,蔬菜有没有,最后下令:每一营,一定要种菜养猪。这样自己有新鲜蔬菜肉食,搞好生活,又能勤劳动,以养精蓄锐。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般用来告诫士卒,国家养你,你要到战场上报效祖国。不过这话原意并非讲这个,出处是《南史・陈暄传》:“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
三层意思。一是养兵千日,兵养着,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你不用,这气力都在。一用,就用掉了。
二是用兵一时,所以一定要等到那关键的一时,敌人有不及、不虞、不戒的时候,迅雷不及掩耳一把用出去,才能制胜。就像两个人拿着刺刀决斗,你刺刀在手里拿着,没刺出去,气力都在。你一把刺出去,没刺着对方,刺刀又没收回来,这时候你就门户大开,气力全无,几乎是不设防的状态,对方一抓住这机会,你就完了。
所以刺刀的力量在于没刺出去的时候,刺出去就得有结果,如果刺出去没结果,恐怕就要被别人结果了。
第三层意思,是上一节说的,防备一刻不能松懈,一松懈,就被敌人端了。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把部队投到无路可走的地方,士卒宁愿战死,也不会逃跑。因为“无所往”,也没地方逃。
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死焉不得”,士卒敢于拼死,焉有不得胜之理。曹操注:“士死,安不得也。”
“士人尽力”,士兵到了这种境地,就不得不尽力了。曹操注:“在难地,心并也”,必须齐心并力。
《尉缭子》说:“一贼仗剑击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肖也,必死与必生固不侔也。”
一个强盗拿着剑在街上砍,万人皆避之。不是说这一个人勇敢,万人都懦弱。是因为他有必死之心,而其他人都想活。所以他是恐怖分子,很恐怖啊。
兵士甚陷则不惧。
陷于危亡之地,人人持有必死之志,他就不怕敌人了。已经死了,有什么可怕的?最可怕不就是死吗?
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