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城市从这里突围(第7/7页)

移民所形成的宗族之族约族规,对维护一个宗族正常的社会秩序有不可小视的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宗族对社会产生较大且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便是族产中的族田亦即义田。义田,泛称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后世君子于私田之公于族者曰义田,义田之给于士者曰学田”(恽敬《沙陇胡氏学田记》),“学田,专资建学及赡卹贫士”(《清史稿·食货志一》)。古代社会重家重族,而且一个人中举中进士,不只是个人的荣耀,也是整个家族的光荣。义田,是古代社会在不能,更准确地说是不想(当然统治者是不想,他们想的是如何愚民)实行义务教育亦即免费教育的情况下,使同族大多数人不致失学的一个有效办法。

譬如成都龙潭乡范氏宗祠,从1787年至1950年的160多年的时间里,范氏家族有祠产三千多亩。而范氏宗祠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族产属范氏家族所有,并推举德高望重的人掌管祠堂,子孙出世后须向祖宗送红鸡公和喜封,祠堂命名上册后便可成为其中一员,享受祠中一切权利。当然也有对违规的惩处条款。其次范氏家族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设族长一人,推举德高望重的人任职;设正副总理各一个,掌管祀田的收支(指祭祀专项开支费)和义田的收支(作为办学及奖学金、救济金之专项开支),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更为重要的是推选账务主管一人,为本祠贫困子孙、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进行救济,每年终施放一次救济粮、款。同时设学务主管一人,为范氏小学子弟专管伙食、学杂,此费由祠堂供给。考上初中发给奖学金二十四元(银元,下同),高中三十六元,大学一百元;上京师和日本留学,每年发给一百四十元;考上留欧美发给二百八十元。每个学生毕业考取优等者,在祠堂贴挂金字红榜鼓励。(以上资料参见孙晓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宗族”一章。)

在没有义务教育以前,宗族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小学免费),正是祠堂族产族田亦即义田对教育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是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学校,立刻就能够在各地得以实现的真正原因。因此实行新的学校制度后,范氏家族就能立刻将此前的义学改为华阳范氏小学。近代成都的变化和前进与这些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