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歌(第17/20页)
我相信屠苏的恼恨是真的,否则小夜不会清楚细节:我是北京城市户口,父母属于屠苏认为的领导阶层。屠苏希望我主动提供世俗意义的帮助,给他找关系、托门路,以飞黄腾达;可我不食人间烟火的简单和弱智,加上我骨子里排斥官场政治,使骄傲的屠苏难开尊口。他不说吧,我永远没那个自觉意识;说了吧,我们价值观冲突,我会因此低估他的高洁。对他来说,我本来就姿容欠佳、形体健硕,最大价值就是不错的家境,但这条或明或暗的路径却在我这儿被打上死结。我满心思误人误己的文学梦,官场不仅绝非我向往的生涯,也是我的婚姻观不愿接纳的。我怕丧失自由,怕力量微弱的自己没有足够定力,怕承受不了考验,怕被卷入体制绞肉机里,所以视为畏途。而时隔多年,我才明白,屠苏的艺术追求,服务于他的现实要求,纯粹的精神享乐不足以替代一切。
我们之间,是理想国与世俗社会之间的对话。或许我们原本置身两个不同的国度,屠苏的母语是世俗社会的,不过他精通理想国的外语。除了能写点东西,我百无一用;明慧背后的领导若隐若现,成为屠苏选择明慧的重要砝码。加官进爵的渴望,使他的心理天平倾斜乃至倾覆。屠苏决心撤得干干净净,他或许已耗尽对我的耐心,认为离开我才是明智之举。
最后的相处,我一直理解为君子屠苏的克制与隐忍。和衣而卧,在黑暗中清谈,那块裤子上被少量体液浸渍的斑迹,证明了规矩的屠苏所承受的压力。假设情感果真充沛,在年少莽撞里,他恐怕很难守住理性。屠苏的克己,可以解释为他对异性的好奇、对朋友的尊重和品性的正直;也可以解释为,我的吸引力不足以启动他的运行程序。可以归结为柳下惠的高洁;也可以解释为考量,他已决定投奔明慧,不想节外生枝。冲动的结果不过春梦一场,美妙而尴尬,万一生米成了熟饭,是否会产生变数,危及未来,让前途烟消云散?面对诱惑,屠苏不为所动,就像考试前的忘我备战。这是一种实际的计算,是权衡、比较和判断的结果,是遗憾也是彻底的选择。那晚,屠苏抵抗住来自身体的召唤,之所以展示出近乎钢铁的理性,是伟大的仕途理想让他的欲望归于职守。
时隔二十年,我才悟到,那是真正的告别之夜。我们的理想和路途,从那天那夜那一刻,已分道扬镳。
41
屠苏成长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八十年代,仿佛是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天堂,最后的庇护所,最后的诗意时光。那时肆意谈论金钱和权势都是可耻的,我们在轻微的贫苦中,更容易感受精神的丰足。在充满理想主义的时代,每个舞台上的表演者,都被理想的聚光灯照射为散发理想主义光芒的理想者。你能说那个时候的屠苏不真诚吗?不。人有时会被自己感动,在某一个阶段里他就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如同酒喝高了,在那个精神醉酒的阶段里,他可慷慨激昂,可舍生取义……尽管酒醒了,他会后怕。我不认为屠苏的理想主义是伪装的假面。理想主义潜藏在我们的性格之中,有时激昂,有时沉睡,有时含量极少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并未发出光彩就完全熄灭——但,都是真的。当时种种是真的,后来种种也是真的,即使两者反差巨大,到悖离的程度。
我无从得知屠苏内心变化的过程。但作为转型期的目击者,我知道当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进一步迈向商业社会之后,许多曾经的文学爱好者,一夜之间改弦易张。诗人夹着皮包成为商人,文人夹着公文包成为领导,多少有才华的写作者被淹没乃至是自愿埋葬在物欲横流的旋涡之中。有些人对文学的态度从爱慕变成鄙夷——什么诗意,什么思想,不过是大脑里引发的化学错乱反应,不如体力劳动创造出的实物更具价值。
屠苏由理想主义者向现实主义者蜕变的过程中,钱,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让他妥协、屈服和恐慌。屠苏不阅读、不写作、不涉及文学,他不看没用的书了。屠苏没有来自亲友的劝诫,没有来自书本的校正,做出独立判断所需要的经纬坐标系消失了。屠苏在所谓的爱情中,却丧失爱的体验与给予能力。科学家研究表明,关心别人的人比冷漠者更容易愉快。屠苏越自私,就越不快乐;不快乐反过来使他越来越麻木:没有理想,没有约束,没有良心的痛楚。
也许屠苏觉得文学的力量微弱,这根曾支撑他自信的稻草,没有变成船桨把他摆渡到彼岸。打湿的稻草什么用也没有,只能成为压垮骆驼的重量。但屠苏的放弃,没有换回什么渴慕之物。爱钱的死于黄金,爱海的死于浪。上帝有时会因为一个人的执着而怜恤,给予回应与奖励;有时会因一个人的贪念而嘲弄他的作为……如果他的行为触怒上帝,上帝也可以给予整个世界,然后再完整地收回。
仿佛是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天堂,最后的庇护所,最后的诗意时光。那时肆意谈论金钱和权势都是可耻的,我们在轻微的贫苦中,更容易感受精神的丰足。在充满理想主义的时代,每个舞台上的表演者,都被理想的聚光灯照射为散发理想主义光芒的理想者。
我对屠苏的调查与追踪,这到底是个什么故事?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丢盔卸甲,还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追逐理想过程中头破血流?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失利,还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理想中的失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还是一个利己主义者的挽歌?多年来,我只凭着一腔执念,笃信屠苏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现在我发现自己回忆不起他理想主义色彩的任何情节和细节。原来,在八十年代理想主义者还不准备散场的舞台,屠苏已悄悄离开剧院……他独醒,他有更为远大和具体的抱负和野心。
残留的理想主义,是否构成干扰?如果屠苏在仕途激流勇进甚至不择手段,或许能赢得不错的发展空间。因为他勤劳、认真、卖命的品性,又不缺才华,领导容易赏识这种工作踏实努力的,即使屠苏掘取地位和财富并不手软,也会被视为天择之道。然而,十七岁的屠苏“要在文学上一决雌雄”和“要做官”都是真的,他都想要。慈善家可以说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弱点,刻薄者可以说这是一个贪婪者不知餍足。如果屠苏彻底选择、彻底放弃,是否就不被理想和欲望撕扯?每当屠苏想有所作为,滚滚洪流就冲刷他脚下的土壤,他摇晃和犹豫,似乎相反的方向,才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