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 尔(第2/2页)
今天,判决对左岸和右岸同样有效;稳固的桥梁好像永远把两岸连接了起来;运货驳船欢快而勤勉地、不知疲倦地逆流而上,抑或顺流而下,从巴塞尔开往鹿特丹。再没有海关大炮朝船首发射炮弹以示警告,贪婪的市参议员和破产的选帝侯不再实施堆货法了;拦路抢劫的骑士的城堡已成废墟,尼伯龙根人只是一个伟大的梦幻:被占领成了一种持续的状态,每支军队——即使它说着自己的语言,都被当地人视为占领军,经常有三、四支军队说着相同的语言,说着自己的语言,先是他们并肩作战,然后又彼此搏斗,改换阵线,这种情况谁又应付得了呢?
十九世纪才带来了莱茵河的挚友与死敌——游客。莱茵河成了商品,风景变成了叮当作响的银币。莱茵河风景的特征是不可取代的:它是不可磨灭的。千百万人伫立在龙岩上俯视莱茵河谷,莱茵河的面貌依然如故。千百万人站在汽船上仰望骑士城堡的废墟,这些稍加修理的废墟仍然耸立在那儿。诗人们赋诗歌颂这片独一无二的风光。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即使是乘坐汽船从波恩开往吕德斯海姆,穿过由莱茵河造成和永远存在的广袤阴郁的荒原,僵硬的心,漠然的头脑,坚强的男人,都会变得柔顺和蔼和软弱。莱茵河浩浩荡荡,使两岸发生的一切都成过眼烟云。如果携带泥浆的洪水漫过码头和林荫道冲进了游览地的饭店,如果登岸桥不再往下与舒适的汽船相接而是向上直通淡蓝色的天穹,那么就能听到河水哗哗的威胁声。在波恩的北部,莱茵河从狭窄的群山奔向平原,江面宽阔,它流经战战兢兢的村庄,甚至威胁到了它的秘密女王科隆城。在莱茵河两岸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一切,仿佛就像一个才延续两千年之久的笑话,就像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连续的梦;这儿工业区举目皆是,它们构成了莱茵河的背景,密密麻麻,纠缠不休,愚蠢而乐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也只不过是一个黄粱美梦。工厂里排出的污物使莱茵河成了欧洲最脏的河流,却从来没有夺走这条大河的威严;莱茵河是一条既肮脏又雄壮的大河。
很久以来诗人们就确定了什么是莱茵河精神;对于他们来说,莱茵河起于吕德斯海姆,终止于波恩。这段距离还不到莱茵河的十分之一。斯推芳·格奥尔格这个严厉的天才就具有莱茵河的气质,而像伊莉沙白·朗盖瑟尔 这样一位柔弱、忧郁、富有幽默感而熟识天使与魔鬼的女诗人也具有莱茵河精神。莱茵河上游烟草种植农的静静的村庄具有莱茵河风味,那些彼此迥异的城市,譬如科隆和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和美茵茨也具有莱茵河风味;诗人们所说的“莱茵河精神”从来不是他们歌颂的这段流程的典型特征:种植葡萄得付出艰苦的劳动,而且旅游季节也十分短暂;一年中的大半光阴人们是在狭窄阴凉的村子里度过的,这些村庄以前是城堡封建主的役夫居住点。如果这些村庄爬满了葡萄藤而变得像酒神一般地迷狂,那么莱茵河的眼睛就总是瞟着钱匣子和收支平衡表,而且幽默也早已成了商品。莱茵河流域作过圣母,像模特儿的美丽的少女们,嘴边一定透出一丝冷漠之情,眼中一定射出嘲讽的无情之光。在那些美女的委身相许和缱绻柔情之中还留有一点理智,这理智是随着石头与法律在莱茵河左岸被带到北方的。葡萄酒和歌舞都不能完全洗去这种理智,穿过莱茵河谷的所有军队的士兵都曾体验到了莱茵河畔少女的理智:理智主宰着婚姻,并且贯穿了婚姻的始终。将莱茵河作为爱情的界线,这也许是一种大胆的理论;官方的鸳鸯楼的界线一直沿着莱茵河延伸,这肯定是种偶然(在这种情形下要特别提到的是作为界线的美茵河和属于例外的港口城市)在莱茵河畔,爱情中的不理智行为受到了理智的约束。就是其它各地所没有的嘉年华会也不能抹掉这些界线。圣母最高贵的品性也有一个拉丁文名称。那就是Ratio(理性)。
贺 骥 译
□读书人语
《莱菌河》是一篇难得的写景散文,难得就难得在对大自然风光的描写和赞美中溶合了作者对人事沧桑的感慨,对欧洲文化、历史和命运的关切。名为写河,实是写与河有关的“人”。正是这一点,使这篇文章成了对欧洲命运的探索。
作者在这里将古今变迁作了精妙的描述。也点出了欧洲历史的许多大关节、大事件都与这条神秘而古老的河流有关。作者多次提及这条河是一个“分界线”,但它分开了什么,又未作明确的描述,它变成了文中的一个悬念。但它看似散乱地写出了莱茵河人们的历史之后,我们可以悟到的却是欧洲文化神秘的共通性,以及在历史和文化中的河流的不可抑制的生机。这是这位“通古今之变”的欧洲作家的思考与探索。 【张颐武】
- 凯尔特语,印度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凯尔特人的语言。
- 墨洛温王朝,481年,克洛维成为法兰克人的国王,485年,他统一了日耳曼各部落,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开始了墨洛温王朝的统治。
- 台伯河,意大利的河流。
- 夏特人与克鲁斯刻人、布鲁克特勒人、苏伽姆布勒人属于古日耳曼部落,曾联合起来抗击罗马人的入侵。
- 沃丹神,北欧神话中的主神。在殿堂专门接待战死者英灵。
- 布罗伊格尔,比利时北部佛兰德的绘画世家。
- 嘉年华会(Carnival),即狂欢节。
- 伊莉沙白·朗盖瑟尔(1899—1950),德国现代女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