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父:生命中最好的奖励(第3/4页)
三
几年前去学者于光远先生家中采访,闲谈中先生告诉我们,在写各种专稿、大部头文章的同时,这几年一直在做一件事:为自己的小孙女写日记。
先生觉得,小孙女从出生到掌握写日记的本领,大约得将近十年的时间。如果自己替她把这十年的日记写上,将来她自己接手,走到生命之路的终点,将会拥有一部完整的人生日记,从零到终点,岂不快哉?因此于光远先生快乐地做着这件事。
时常想起先生做的这件事,不过做了父亲之后,我想做的并不是和先生一样,为儿子先写日记,然后将来他自己接上。而是时常有种感触:没有谁,关于自己生命的记忆是完整的,岁月倒流,起始处依稀在三四岁的时候,再之前生命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但有了孩子,这一切就开始不同,从第一声哭泣开始,在他的一天天成长中,我清晰地看到不在自己脑海中的那段岁月,三四岁之前的那段记忆盲区,终于被儿子的成长填补了。
过去我的母亲很少讲我婴儿期的表现,现在由于我儿子的种种表现,当奶奶的就经常来点纵向比较:“你当初比他还能哭”“你快两岁才会说话”“每天特别晚了你还不睡觉,比你儿子还能闹!”如此这般,在母亲的不经意流露中,我也多了对自己婴儿时期的感性认识,一直以为自己是优良少年的念头多少有些动摇,种种劣迹让自己摇头。但生命终于被完整地串联,这种喜悦冲淡了知道儿时劣迹的羞愧。
常有人问我,要孩子有意思吗?
我总是先掩饰不住笑容,然后答:“太有意思了!”
不是有人说:孩子是我们的宗教吗?那我看自己,很像这方面的传教士。当初张越和我聊初为人父的这个话题时,我的传教心态就暴露无疑,猛劝还没结婚的张越一定要成为母亲,这之后更加变本加厉,遇到结婚没结婚的育龄男女,就告诉人家当父母的快乐。效果如何,从不考虑,也因此当同事朋友中真的有人怀孕之后,就自以为是我的劝告起了作用,可人家极不屑地回我一句:想要孩子的念头比你还早呢?
但我劝同龄人成为父母是有道理的,现如今,和生命本身有关的快乐越来越少,我们常常在声光食色的刺激中,体味着一种快乐,直到孩子来了,你才知道,看着生命在你身边一点一点萌芽,该是怎样一道风景?
很多人选择两人世界当然有自己的道理,在我很多这类朋友的脑海里,认为现在走的这条路已经习惯,而有了孩子,相当于走上另一路,谁知那会是怎样的一段路程一种风景。沿着这条路前行,快乐自然,但少有意外的惊喜和想象不到的惊奇,快乐有时来自转折,成为父母就是一种转折,下决心转了以后才知道,熟悉的路上不一定有太多的风景,而转折处才是山花烂漫。
过去自己是儿子是孙子的时候,并不知道天伦之乐为何物,因为那时自己是别人之乐的缘由,而现如今,摇身一变,自己成了父母,天伦中的那份乐才真切知道,奔波中日益变硬的心竟又奇迹般的湿润与柔弱起来,粗糙的眼神重新变得细致。由于小生命的介入,对自己生命之路也开始有了全新的理解。走路时,是该多一些牵挂的,牵挂多了才留恋,才一步一回头,才体味与感动,免了一路向前奔波的无助与枯燥。
当然我知道,成为父母不只是我说的这些好,那种艰辛和未来路上的坎坎坷坷都在不知名的路口等待,但我不悔,选择了最初就选择了路途,将来儿子是争气也好不争气也好,令我满意也好不满意也好,他终将有自己的一生,我们不过是送他上路的人,他有了自己的舞台,而我们坐在台下,随着他的剧情或流泪或鼓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舞台,如果有机会,儿子在台下也能愿意鼓掌或流泪,那是最好。
正如一位散文家所写,我套用成: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父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不过归还时,我们要感谢上苍,肯在我们的奔波中借这样一段快乐的岁月给我们,将来的岁月如何,那是一种该随缘的事啊!
孩子还小,想太久的未来,会显得有些婆婆妈妈,但面对他们这一代的前路,担心不能说没有。
多年以前,读过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的一篇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张晓风的儿子要上小学了,当母亲的她本可相送,但终于忍住,挥了挥手,放儿子走了。站在阳台上的母亲看着儿子走进人流的背影,感触顿生:“想大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把他交给马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我努力相信教育当局,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
多年以后,已经初为人父,重读这篇文章,字字句句砸在心里。孩子还小,还在我们的怀抱里在我们的视线中,但几年以后,他也会给我一个走入人流的背影,我相信那一刻的我会和张晓风一样拥有同样的祈祷和担心: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向你交出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呢?
四
注:以下这篇文章《写给孩子》动笔于1997年11月底,那时我的儿子刚刚诞生不久,过去两年多了,这篇文章我仍愿不时拿出看看,只是在重看时,越来越好奇,未来,我的孩子打开这封多年以前父亲写给他的人生邮件时,会像他父亲当初动笔时那样感动吗?
写给孩子
前一段时间,在我的眼前,经常会有一个孩子的身影在晃动,虽然那个时候,我还看不清他的面容,甚至连性别都模糊,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父子俩相遇前的通知。
今日落笔,已是在充满乳香的房间里,我的儿子在饱餐一顿后安静地睡着。那种与新生儿见面所带来的奇妙感受充满我心,我知道,在我们彼此的生命历程中将相互温暖与扶持。
做了父亲,我不该两手空空迎接他的到来,但孩子那稚嫩的小手还举不起任何可作礼物的东西,那就让我的祝愿当做礼物,投入生命的信箱,来一个慢件邮递,当他长大的时候,再好奇地拆封吧!
学会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