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岁月静好,随遇而安(第7/8页)
每一年都有美丽的秋天,在无可言诠的生命里,像飞过天际的大雁,长啸一声,飞过去了,音声犹在耳际回旋,仰头一望,群雁已没入了长空。
这秋天的心情,就像微步中年的心境吧!
中秋的时候,人人赶着团圆,在追赶团圆的路途中,珍惜此人、此心、此景、此境,却隐在月影的背面,很少被看见。
无言是很高的境界,但作为一个文学家,总想记录那种无言。
我想起曾在西安的古董市集,购得一方古印,不知是什么年代,不知是谁刻的,却是我收藏的古印中最宝爱的一方:
不知多少秋声
这是走过了生命的惊涛岁月与骇浪旅程的人才会有的心情,猛然回首,不知已过了多少个雾里的秋天了。
唯有这种秋天的心,才会悟到珍惜的可贵,珍惜秋天的每一个片刻、每一个刹那、每一声没入云天的雁鸣!
也是这样的心情,去年秋天我完成了《玄想》,现在接着写完《清欢》。
文学是一种清净的欢喜。这种清净的欢喜,使文学家自然成为富足的人。他的内心之树结满了果子,拿来与别人分享,希望能有甜蜜与清凉;他的内心之矿结满了宝石,用双手奉上,希望珠宝能妆点灰色的人生;他每天都在垦荒种地,身上带着泥土与溪水的芳香,因为一切都是珍贵无比的,希望人人都能品味芳香。
如同秋声,我也想向人说:你听见秋声了吗?
文学的欢喜,写的人欢喜,读的人也欢喜。
我们终于穿过重重的月光,抵达长沙,明月已到中天,小廖赶不及和父母、岳父母共度中秋。
他显得有些沮丧。
我说:“明天还是中秋,听说十六的月亮比十五还圆哩!”
他苦笑着,告辞。
我和淳珍在长沙街头漫步,大部分的店家已经打烊。
陪着我们的朋友小侠说:“大概吃不到中式的团圆饭了,我们去找西式的。”
找到一家西餐厅,来迎接我们的服务生竟是黑人,说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后来才知道他来自非洲的肯尼亚,家乡正在闹饥荒。
我们点了菜,他说:“今天是中秋节,来一瓶长城干红吧!”
我们请他喝了一杯干红,举杯遥祝在远地的亲人。在他黑色的眼眸中,我仿佛看见了非洲草原上的月色。
我和淳珍举杯,祝福我们远在天边的三个孩子,我的心里突然浮现出一个句子:
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最后是无限的穹苍。
岁月的灯火都睡了
前些日子在香港,朋友带我去游维多利亚公园,我们黄昏的时候坐缆车到维多利亚山上(香港人称其为太平山)。这个公园在香港生活中是一个异数,香港的万丈红尘声色犬马看了叫人头昏眼花,只有维多利亚山还保留了一点绿色的优雅的情趣。
我很喜欢上公园的铁轨缆车,在陡峭的山势上硬是开出一条路来,缆车很小,大概可以挤四十个人,缆车司机很悠闲地吹着口哨,使我想起小时候常常坐的运甘蔗的台糖小火车。
不同的是,台糖小火车恰恰碰碰,声音十分吵人,路过处又都是平畴绿野,铁轨平平地穿过原野。维多利亚山的缆车却是无声的,它安静地前行,山和屋舍纷纷往我们背后退去,一下子间,香港——甚至九龙——都已经远远地被抛在脚下了。
有趣的是,缆车道上奇峰突起,根本不知道下一刻会有什么样的视野。有时候视野平朗了,你以为下一站可以看得更远,下一站有时被一株大树挡住了,有时又遇到一座卅层高的大厦横生面前。一留心,才发现山上原来也不是什么蓬莱仙山,高楼大厦古堡别墅林立,香港的拥挤在这个山上也可以想见了。
缆车站是依山而建,缆车半路上停下来,就像倒吊悬挂一般,抬头固不见顶,回首也看不到起站的地方,我们便悬在山腰上,等待缆车司机慢慢启动。终于抵达了山顶,白云浓得要滴出水来,夕阳正悬在山的高处,这时看香港因为隔着山树,竟看出来一点都市的美了。
香港真是小,绕着维多利亚公园走一圈已经一览无遗,右侧由人群和高楼堆积起来的香港、九龙闹区,正像积木一样,一块连着一块,像一个梦幻的都城,你随便用手一推就会应声倒塌。左侧是海,归帆点点,岛与岛在天的远方。
香港商人的脑筋动得快,老早就在山顶上盖了大楼和汽车站;大楼叫“太平阁”,里面什么都有,书店、工艺品店、超级市场、西餐厅、茶楼等等,只是造型不甚协调。汽车站是绕着山上来的,想必比不上缆车那样有风情。
我们在“太平阁”吃晚餐,那是俯瞰香港最好的地势。我们坐着,眼看夕阳落进海的一方,并且看灯火在大楼的窗口一个个点燃,才一转眼,香港已经成为灯火辉煌的世界。我觉得,香港的白日是喧哗让人烦厌的,可是香港的夜景却是美得如同神话里的宫殿,尤其是隔着一脉山一汪水,它显得那般安静,好像只是点了明亮的灯火,而人都安息了。
我说我喜欢香港的夜景。
朋友说:“因为你隔得远,有距离的美,你想想看,如果你是那一点点光亮的窗子里的人,就不美了。”他想了一下,说:“你安静地注视那些灯,有的亮,有的暗,有的亮过又暗了,有的暗了又亮起来,真是有点像人生的际遇呢!”
我们便坐在维多利亚山上看香港九龙的两岸灯火。那样看人被关在小小的灯窗里,人真是十分渺小的,可是人多少年来的努力竟是把自己从山野田园的广阔天地上关进一个狭小的窗子里,这样想时,我对现代文明的功能不免生出一种迷惑的感觉。
朋友还告诉我,香港人的墓地不是永久的,人死后八年便必须挖起来另葬他人,因为香港的人口实在太多了,多到必须和古人争寸土之地——这种人给人的挤迫感,只要走在香港街头看汹涌的人潮就体会深刻了。
我们就那样坐在山上看灯看到夜深,看到很多地区的灯灭去,但是另一地区的灯再亮起来——香港是一个不夜的城市,我们坐最后一班缆车下山。
下山的感觉也十分奇特,我们背着山势面对山尖,车子却是俯冲下山,山和铁轨于是顺着路一大片一大片露出来。我看不见车子前面的风景,却看见车子后面的风景一片一片地远去,本来短短的铁轨越来越长,终于长到看不见的远方,风从背后吹来,呼呼地响。
我想到,岁月就像那样,我们眼睁睁地看自己的往事在面前一点点淡去,而我们的前景反而在背后一滴一滴淡出,我们不知道下一站在何处落脚,甚至不知道后面的视野怎么样,只能走一步算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