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撒哈拉沙漠(第5/16页)

新城区已经建立完成,这里主要以欧式建筑为主,街道宽阔干净,浓荫密布,使整个新城区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马拉喀什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最吸引游客的当属库图比亚清真寺。清真寺是为了纪念击败西班牙人而建造的,是一种胜利的象征。整个清真寺富丽堂皇,周围环境更是清幽雅致,可以说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之一。与其他一般的清真寺相比,库图比亚清真寺有一个独到之处,那就是当年在修建清真寺尖塔的时候,有近万袋的名贵香料被拌入了用来粘合石块的泥浆中,这样,建成之后的清真寺时时都散发出浓郁的芳香,颇有一种七里香的意境。最难得的是,迄今为止,库图比亚清真寺依然是香味扑鼻,因而又有“香塔”的别称。除此之外,库图比亚清真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当年登上高塔带领人们向神祈祷的宣礼员必须是盲人,这是为了防止有人趁着登高塔之际偷窥离清真寺不远的王宫后院里的嫔妃。其他著名的古建筑还有巴希亚王宫、达西赛义德博物馆以及萨阿迪王朝时代的圆顶陵墓等。

在马拉喀什的东面有一片历史悠久的橄榄园,这片橄榄园是马拉喀什众多园林之中最大的一个,步入橄榄园,园内橄榄树生长茂密,一望无际,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园内除了橄榄以外还有小型的杏园和柑桔园,园内的蓄水池体积巨大,让人叹为观止,蓄水池里用来浇灌园林的水水质透明甘冽,由上往下看去,一派清澈见底,水源是经过暗渠引来的阿特拉斯山上的纯净雪水,整片橄榄园有着大自然的朴素美,而朴素却不简陋,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此游览。

阿特拉斯山,位于马拉喀什的城郊,终年积雪的峰顶,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甚为夺目,远远望去,犹如进入了一个无限幽静美丽的银白世界;由山顶往下,积雪渐退,开始由白色过渡到绿色,而山腰更是林木青苍,幼苗、古树交错生长,极为和谐,乍一看去犹如闪着绿色光芒的海,更似幽远古朴的古玉;最终到达山脚,无边无沿的绿草,仿佛一幅巨大的绿色地毯,而散落在上面的野花,就好像是点缀地毯的图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颜色也颇为艳丽,有红的、黄的、紫的、白的。阿特拉斯山间的还有壮观的瀑布,似一条白练从山上飞落而下,整个过程轻盈无声,“飞流之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就像敦煌飞天撒向人间的洁白花朵,秀美无比。

开国之都——非斯

非斯,“一千零一夜之城”,摩洛哥最古老的皇城,已有将近三千年历史,这里是伊斯兰教圣地之一,也是摩洛哥国土上最早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城市。非斯城也被称为“圣水之城”,因为城内处处有泉水。

据说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曾孙,摩洛哥开国王朝的国王伊德里斯二世在汪达尔人毁坏的城址上命人重新修建而成的,并将它定为了摩洛哥的第一个伊斯兰王朝——伊德里斯王朝的都城。非斯这个名字是由“法斯”演变而来的。在阿拉伯语中,“法斯”的意思是“金色的斧子”,据说当年伊德里斯二世在主持该城的破土奠基仪式时,在面向麦加圣城的方向发现了一把金色的巨斧,当时的国王伊德里斯二世感到这是吉祥的征兆,当即就给城市定名为“法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法斯”这个名字逐渐被“非斯”所取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是非斯城的一大特点,非斯也因这一特点而著称于世。整个古城街道布局十分复杂,狭窄而弯曲,两旁的店面相隔也都很近,就算如此,仍然有很多商品直接放在店外售卖,这使得整个街区只能步行,有时迎面走来两个人还得为了相互让道而跨进店门,机动车在这里是无法通行的,主要运输工具就是马、驴或者是平板车。站在高处,放眼浏览整个城市,古老城区的建筑风格、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仍然表现出了浓厚的中世纪风貌。

在非斯古城里,只能说历史古迹遍地都是,而且这些古迹都被保护和维修得很好,实在难得。最早非斯古城内共有清真寺将近八百多座,而现在保存下来的仍有三百多座,其中以拥有270根圆柱的卡拉万纳清真寺与摩洛哥最古老寺院之一——昂达吕西昂清真寺最为著名。至于其他反映伊斯兰建筑艺术特色的宫殿、古城堡、博物馆等等,那就比比皆是了。

非斯城内最有名的大学是卡鲁因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比英国的牛津大学早将近四百年,比法国巴黎大学早将近三百年。这里是专门从事伊斯兰教学习以及研究的高等学府,这所学校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因为图书馆内藏有各类伊斯兰教书籍几十万册,其中光珍贵的手抄本就有8000多册。

非斯的名胜古迹很多,城市的南面和北面山坡上就各有两座城堡,高高耸立,引人注目,最重要的是,迄今为止,依然保存完好。北面山坡上的城堡已经被改建成了兵器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摩洛哥历代王朝制造的武器以及外国赠送的武器等,其中一把刻有汉字的宝剑,传说是古代中国皇帝赠送给摩洛哥国王的礼物。

悬崖古城——拉巴特

拉巴特这个名称来自于阿拉伯语,含“捆绑”之意。乍一听,一般人都会吃惊,为什么一个国家的首都要用这样的名称?原来很早以前,拉巴特只是大西洋沿岸的一个小村子,当时被国王逮捕的犯人以及掳来的战犯,都会用绳子捆绑,并被士兵押送到这个村子来从事繁重的苦役,由于犯人数量增多,村子的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城市,并得到了一个奇怪的名称——拉巴特。关于拉巴特的名称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1150年,当时摩洛哥的统治者为了战争需要,便在沿海建立了一座军事要塞,称为“里巴特·法特赫”,就是现在的乌达亚城堡。阿拉伯语里,“里巴特·法特赫”意为“胜利的营垒”,据说是为了纪念当年战争的胜利。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这座军事要塞逐渐发展为一座大城市,沿用旧名,简称“里巴特”,最后,又演变成“拉巴特”,沿用至今。

拉巴特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摩洛哥的首都,城内的历史古迹也是拉巴特的价值之一。

拉巴特城内的哈桑清真寺,在北非是最大的清真寺,通体由玫瑰石块砌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摩洛哥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坐落在海角上的乌达亚城堡,也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城堡内的花园里至今仍生长着各种奇花异草,煞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