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灵魂去流浪(第10/14页)

才女的结局一向是凄凄惨惨的,冷月葬诗魂,小说中的黛玉似乎是在一个“风露清愁”的月圆之夜自沉荷塘而逝的,黛玉应是自己主动死的,当然也是清清白白死的。她的清白而死,完成了宝玉对青春女儿的精神崇拜,她的主动求死则完成了她和宝玉对那个妖魔世界的否定与背叛。我相信三毛也是主动选择离开的,那么热爱生命的人,大概不想看到自己憔悴的一幕,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永不凋零的美丽。

沿着运河去杭州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唐)《汴河怀古》

游过了苏州,三毛决定去自己的家乡浙江看看,首站便选择了杭州。自古,杭州就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杭州西湖的美景,不仅让诗人们诗兴大发,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而且还孕育出了一段许仙与白娘子的美丽传说。

要去杭州,当然是要选择水路,这样才能在一路上尽情享受沿途的美景。三毛也是选择的水路进杭州,取道隋炀帝的大运河。

很多人只知道灵渠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除灵渠外,我国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一条著名的运河,那就是世界上最长的京杭大运河,同时,他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历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径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从开凿至今已有785年的历史。作为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而且,它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一项伟大奇迹。

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那时候的大运河只是个雏形,只是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一直到战国时代才又先后开凿了大沟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而隋朝时期的运河主要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后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了多枝形运河系统。后来,据说隋炀帝为了到扬州看扬州市市花——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遂开凿了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明、清两代维持元代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阴)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镇江、扬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聊城湖、河水面积占城区的1/3,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这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苏州自古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来说,却是一场天大的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这也直接导致了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修建运河的工地上。晚唐文人韩偓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每五家就要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5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竟有250万人死在了运河沿线。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曾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有人认为,假如没有当年隋炀帝铺张奢糜巡游江南的事,那么隋炀帝凭借着修建大运河给后世所带来的利益,完全可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虽然,修建大运河是造福百姓的好事,但是当运河修成后,最先满足其享乐欲望并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的不是百姓而是统治者,而承载那份历史责任的历代劳动者则为一个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对苏州园林,对西湖,对钱塘江,对雷峰塔,对寒山寺……都不感兴趣的三毛,在去杭州的时候,居然选择了水路,还居然走的是大运河,也许,对这一伟大的工程,她是怀有特殊感情的。三毛一向崇拜那些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当然还有大运河。她不喜欢那些刻意的雕琢,只崇拜那些震撼心灵的伟大作品,这或许来源于她崇尚自由的性格。

三毛与“三毛”爸爸

在现今的三毛还没有出生以前,张乐平已经创造了一个叫三毛的孤儿——这个孩子和父母是无缘的。所以,这个叫三毛的女子,也就和那个叫三毛的小人儿一样,注定和父母无缘。即使是回家吧,也不过只得三天好日子而已。

——三毛《悲欢交织录——三毛故乡归》

三毛本名陈平,“三毛”是发表作品时的笔名。众人所知,还有一个叫“三毛”的小男孩儿是张乐平笔下的一个漫画人物。民国时期,“三毛”称谓享誉海内外。据说,三毛发表作品时,她之所以其他笔名不取,专取这样一个听起来有点古怪的男性化笔名,与她小时候喜爱著名漫画家张乐平所画的“三毛”系列漫画有关。

作家三毛曾经在少年时期休学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三毛的父母亲自指导她,使得她在家中自修了中国古典文学及英语等,并开始学习钢琴、绘画。在此期间,她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以及历史书籍,以此来不断充实自己。

1959年,三毛已经16岁了。在父母的劝导下,她终于跨出家门,跟随台湾画家顾福生学习油画。老师的耐心诱导和绘画艺术的新天地,让三毛逐渐恢复了自信。从此,做一名杰出的画家就成了她梦寐以求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