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灵魂去流浪(第3/14页)

“在我们往敦煌市东南方鸣沙山东面断崖上的莫高窟开去时,我悄悄对伟文说:‘你得帮我了,伟文,你是敦煌研究所的人。待会儿,我要一个人进洞子,我要安安静静地留在洞子里,并不敢指定要哪几个窟。我只求你把我跟参观的人隔开,我没有功力混在人群里面对壁画和彩塑,还没有完全走到这一步。求求你了——。’

‘今天,对我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我又说。”

……

我打开了手电棒,昏黄的光圈下,出现了环绕七佛的飞天、舞乐、天龙八部、携带眷属。我看到画中灯火辉煌、歌舞翩跹、繁华升平、管弦丝竹、宝池荡漾——壁画开始流转起来,视线里出现了另一组好比幻灯片打在墙上的交叠画面——一个穿着绿色学生制服的女孩正坐床沿自杀,她左腕和睡袍上的鲜血叠到壁画上的人身上去——那个少女一直长大一直长大并没有死。她的一生电影一般在墙上流过,紧紧交缠在画中那个繁花似锦的世界中,最后它们流到我身上来,满布了我白色的外套。

我吓得熄了光。

‘我没有病。’我对自己说,‘心理学的书上讲过:人,碰到极大冲击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把自己的一生,从头算起——在这世界上,当我面对这巨大而神秘——属于我的生命密码时,这种强烈反应是自然的。’

我仆伏在弥勒菩萨巨大的塑像前,对菩萨说:‘敦煌百姓在古老的传说和信仰里认为,只有住在兜率天宫里的你——下生人间,天下才能太平。是不是?’

我仰望菩萨的面容,用不着手电筒了,菩萨脸上大放光明,眼神无比慈爱,我感应到菩萨将左手移到我的头上来轻轻抚过。

菩萨微笑,问:‘你哭什么?’

我说:‘苦海无边。’

菩萨又说:‘你悟了吗?’

我不能回答,一时间热泪狂流出来。

我在弥勒菩萨的脚下哀哀痛苦不肯起身。

又听见说:‘不肯走,就来吧。’

我说:‘好。’

这时候,心里的尘埃被冲洗得干干净净,我跪在光光亮亮的洞里,再没有了激动的情绪。多久的时间过去了,我不知道。”

三毛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当然,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的象征,在这样的伟大遗迹面前,任谁都会发出对她的无限赞叹。余秋雨曾经说过:“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莫高窟背倚苍凉的鸣沙山,高大的白杨树掩映着她,面对世人,她绽露出了一抹神秘的微笑。静悄悄流过的长长的岁月,让固封的淳朴开放成灿烂的花香。假如把莫高窟经历过的风雨比喻成一道万世经传的长诗,那么它的第一句一定是令人落泪的苦难……

莫高窟的开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据说她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为乐樽的和尚。公元366年,乐樽和尚云游到这个地方,正在歇息的时候,忽然看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乐樽和尚产生了幻觉,就好像看见有千尊神佛在他面前时隐时现。和尚以为佛祖显灵,遂下定决心要在这片圣地上驻寺礼佛。于是,他在鸣沙山最东端开凿了一个佛窟,开始了莫高窟“架空镌岩,大造佛像”的漫漫历程。

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这个时期,敦煌还是比较安定的,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较为发达,佛教也就随之盛行。北魏时代,共在莫高窟开凿了洞窟十三个。

之后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中国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隋文帝在收复河西的时候,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之后,隋文帝又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继而将一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这又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一些风俗习惯。就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合为一体,敦煌的地方文化变得更加富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三十七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七十七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还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之路的畅通和繁荣。唐朝的敦煌一代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1000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在唐朝,壁画和塑像都达到了异常高的艺术水平。唐朝兴起的时候,我国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强盛。

唐朝中期,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艺术上达到了巅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飞天不仅画在佛龛、四披、藻井上,大部分还画在了经变画中。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缓缓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轻盈腾空;有的抛洒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裙角,飘飘翻卷的五色彩带,使飞天显得多么轻盈灵活、潇洒自如。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开始从鼎盛走向衰败,从此一蹶不振。吐蕃趁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等地,自此,吐蕃统治了全部河西长达七十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唐洞窟中就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而且,在藏经洞内还保存了许多吐蕃文经卷。

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公元1028年,党项族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并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一直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大的发展。至今,莫高窟还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就是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公元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内的。

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所以当时的瓜、沙二州是屯兵济济,营寨栉比。敦煌在这时曾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同时,和西域的贸易也变得更加频繁。因为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所以莫高窟的开凿才能得以延续。莫高窟现存的元代洞窟大约有十个。但是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便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