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坟(第7/10页)
下一步的工作是动员舜铨住院。
淫淫秋雨巳经停歇,园中的潮气都渗进低矮的小屋,使屋内生着火炉还觉阴冷。福根经常来陪舜铨说话,端汤倒水极尽亲戚本分,使病中的舜铨很感动。福根讲话也很艺术,并不直接谈住院搬家的事,而是跟舜铨聊过去,聊这个家族百余年来的盛与衰。福根语虽多出野史,毕竟是读过一些书的,他对美国人卡尔所著《清宫见闻记》最感兴趣,他说书中描写慈禧太后容貌颇详,不知是否确实,说着从兜里掏出本子,翻到抄录的一页读到:“伊乃一美丽和善之妇人,度其年事,不过四十而止(实际已六十九岁〉,面貌之佳,适与其柔荑之手,苗条之体,黑漆之发相得益彰。盖太后广额丰颐,明眸隆佳,眉目如画,櫻口又适其鼻,下额极广阔,耳官平整,齿洁白如编贝,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太后精神之焕发,神采之照人,可知其平日居气养体之道,决非常人所及。”舜铨听毕说,难为你会费心把这些记下来,学化学竟对史料酷爱如此,非亲眼见真不能信也。又说那位慈禧,与我家素无瓜葛,彼时她深居宫中,欲见颇难,不仅我父亲,连祖父也是没见过的,祖母虽有被召进宫去的时候,也是随着诸福晋们在廊下远远侍候着,不能近前。是否如文中叙说那般美丽,不敢揣度。福根说,慈禧的娘家人总有在者,不知对此有何论说。舜铨说,慈禧娘家人今在何处巳不知晓,从来与我们没有过往来,对于慈禧娘家,倒听祖上传闻,太后本人曾有过抱怨,说“自余髫龄,生命极苦,以余非双亲所爱,尤觉毫无乐趣,吾弟所欲,余必欲之,至于予者,靡不遭呵叱。”可见关系也一般。福根说,六十九岁的老妪,让人平心揣之,竟如四十许美妇,必有养颜之秘方,据说慈禧每十日饮珍珠粉少许,每日清晨饮用太监送来的一盅名贵中药加花露制剂以养颜,您祖母常入宫室,想必或谈过此事,或有方子传出。舜铨说未曾听说过。福根也不再问,又将话题扯到他姑祖母身上,说姑祖母因其容貌而屡遭磨难,想必也是驻颜有术的。舜铨又说不知。福根问他姑祖母所葬何处,舜铨说蓟县黄花山。福根说如此他应该去凭吊,以慰姑祖母离乡背井、思乡思亲之苦。舜铨对福根的想法很支持,疲倦的脸上也有了激动的红晕,他对我说,舜铭你当与李先生同去,黄花山祖坟有三十年无人祭扫了。衣食者,人之生利也,埋葬者,人之死利也,生且有利有节,死何独不管不顾,无利无节。你祭奠之时当禀告父母,说我不日即归葬于彼,可于父母膝前尽孝矣。我说去黄花山怕不太容易,那里山荒路远,又不通车,恐要做长途步行的准备。福根说这不是大问题,他可以找辆车来,自己开车去。我说早年去时只有十多岁,如今许多年过去,地点怕已记忆不清。舜铨说墓冢颇大,碑石亦高,墓圈四周尚有石墙,碑顶有盘龙雕刻,碑前有青石案卷供桌,三十年的风雨侵蚀,损坏难免,但搬是搬不走的。我说既然七兄如此热心,老李又有车相助,我就跑一趟,其实心里是没底的。舜铨说碑石阴面正对瑞昌山,山顶上有巨石,如展翅欲飞之鹰,碑阳面面临淋河石桥,两点连线取其中便是祖坟,祖宗有灵当助你一臂之力,此事本当儿子所为,无奈儿子不争气,病人膏肓,实在是不孝得很了……说着说着脸色便很惨然,我赶紧答应去认真寻找并详尽记录祖坟情况,使他放心。福根说,去祖坟与舜铨住院都是事不宜迟的急事,若表哥能尽快入院,他明日即驱车前往。
舜铨想了想,终于答应了。
六我没想到福根竟开来了一辆深蓝色的日本“巡洋舰”,那辆车七转八拐,开进胡同来的时候引出不少街坊,特别是人们看到助手席上坐着一位抱摄像机穿红坎肩的小伙,都以为电视台来采访画家舜铨,围着车叽叽喳喳地看热闹。
我对福根说怎么弄出这么个人物来,福根说是雇来的,今日一整天他得为我们服务,让他照什么他就得照什么。我再看那红坎肩,虽然抱着机子也是一脸恭敬,不像那些嘴里嚼着口香糖,说三句话就瞪眼,牛皮轰轰的摄影师。于是知道花钱雇的与自己找上门的竟有如此大的差别。福根说,我看表兄对祖坟的事甚为上心,为满足他的想念,才特地找来搞摄像的,将祖坟的情况录下来放给表哥看,也如身临其境一般。南方人的精细与周到令人佩服,我深感不能与之同日而语。丽英要照顾舜铨,青青要上学,舅爷们对坟的事没兴趣,也各自去上班,能去黄花山的只有我与李福根。我名是去祭扫祖坟,实则是为来日舜铨骨灰安葬打前站;福根名是去拜谒姑祖母,实则干什么我说不清楚。花这么大代价去寻觅一个扑朔迷离的姑祖母,这事总让人觉着蹊踐,觉着不可思议。
车出北京,穿通县,过三河,向东疾驰。京郊富裕起来的农民早早奔了小康之路,红瓦白墙的小楼鱗次栉比,柏油路一马平川的宽直,与数十年前我乘胶轮大马车晃晃悠悠,行于坑坑洼洼的黄土路上简直是两重天地。越行,我对此行的结局越不抱乐观态度,心里便躁躁的,不想说话。福根的兴致却很高,一边开车一边跟红坎肩用家乡话说笑,那些话十分难懂,听之如外语一般,我想,祖父若因了这样的语言而将姨祖母接进家门,其对语言的欣赏水平未免太糟糕了,太不值得。看福根与红坎肩的亲热与熟稔,我开始想,这个人究竟是不是雇来的。
中午时候来到黄花山,那山果然雄伟,奔涌自北而来,临了在淋河平原上掀起一个高浪又戛然而止,拋洒出一抹缓坡,渐渐向南泻去,让人一看便心旷神怡,意兴大发。我跟红坎肩换了位置,坐在前面目不转睛地盯着山麓,寻找舜銓所说的刻着蟠龙帽的石碑和墓圈。汽车沿着山脚土路缓缓前行,见前面有一片红墙黄瓦建筑,下车打问,说是清东陵,福根就要把车朝东陵开,说也说不定祖坟就在那儿。我说别去了,依我们家的级别连风水墙都近不了,还是折回去再找吧。又掉头朝回开,三个人的眼睛都朝坡上看,惟恐落下一处所在。红坎肩说,那碑说不定“文革”时已被推倒砸碎,所以不能只想着竖立的碑,也得顾及到地上的石头。于是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车开得更慢。两趟下来,仍无所见,我巳失去信心,坐在路边焦躁地往肚里灌矿泉水,红坎肩对车上那盘《永别光辉岁月》十分喜爰,一遍遍地反复播放,“麻木对苍生只懂不说话,难道赤子之心灵要被人作弄……”半通不通的歌词,如吼如哭的沙哑摇滚,让人心烦。我几次压制了去关掉机子的冲动,尽量离那车远些,尽量不去看那闭眼摇晃的红坎肩,尽量不听那振聋发聩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