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第28/28页)
女皇沉吟了片刻,默默地点了点头。
“不过,朕有两个儿子,卿以为立谁为妥?”
“当然是庐陵王显,他毕竟是陛下的长子啊,”狄仁杰说,“况且,年前契丹兵马犯境,围我幽州,就打出了‘还我庐陵王’的旗号,臣以为陛下如召回庐陵王,可以一举安定天下。”
武则天神秘地笑了笑,朝侍立在侧的一名太监做了个手势:“好吧,我现在就将庐陵王还给你。”
狄仁杰惊愕万状,不明所以。
不一会儿,庐陵王显就已从重重幕帷之中悠然走了出来。
“国老不必惊骇,在几个月前,朕已秘密将庐陵王召还洛阳,现在我就把他交给你吧,”武则天眼中亦闪烁着泪光,她转身对庐陵王显说,“还不快谢过国老?”
狄仁杰如梦初醒,老泪纵横,当即摘冠降阶,叩头不止。
圣历九年九月,庐陵王显被册立为太子。
一年之后,狄仁杰宿疾猝发,旋即卧床不起。这年十月的一天,女皇武则天和太平公主一同前往狄府探病。狄仁杰在弥留之际亦谈笑自若,而武则天却静坐床侧,面色忧戚。
女皇对狄仁杰说:“爱卿之后,谁人堪当宰相重任?”
狄仁杰平静地答道:“当今大臣姚崇、宋璟、苏味道、李峤文章盖世,谦恭有礼,是难得的良臣。若论文能安邦,武能统帅三军,宰相一职当非张柬之莫属。我记得,我已是第三次向陛下推荐此人了。”
武则天因为张柬之在仓曹参军任上曾帮助萧淑妃之子素节向高宗递送过《忠孝论》一文,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现在见狄仁杰又一次保举柬之,女皇只是冷冷说道:“朕已经任用了此人。”
“张柬之生来就是名相之材,陛下仅仅委以司马之职,似乎未尽其用……”
武则天默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说道:“好吧,朕同意你的奏请就是。”
女皇在临走之前,仿佛突然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来,她挨近床头,低声对狄仁杰说:
“朕另有一事,还望国老坦言相告。”
“陛下请直说吧。”
武则天看了太平公主一眼,嘤声说道:“两个多月前,朕听千金大长公主提起,先朝太史令李淳风曾与术士袁天罡合演《推背图》一书,不知国老可曾耳闻?”
狄仁杰答道:“臣并不知晓。”
“书中预言,将来夺我武氏江山之人,即为爱卿……”
狄仁杰似乎大吃一惊,随后他开怀大笑起来:“史官卜祝所言,未可为信。今臣将撒手西还,而陛下社稷稳若泰山,足见此言虚妄无理,陛下何忧之有?”
武则天也笑了起来。
在回宫的路上,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太平公主一连几次提醒武则天:张柬之万万不可重用。此人的智谋与权术与狄仁杰不分伯仲,但狡诈阴险尤为狄公所不及。倘若陛下重用柬之,无异于自织罗网……
武则天听罢,注视着道路尽头灰黄的天空和漫天的沙尘,徐徐答道:“朕一言既出,再难收回……他们爱怎么闹就怎么闹吧,我对朝中的一切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了……”
尾声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在崔玄暐、李湛、桓彦范等人的簇拥下,带领军卒突然包围了女皇居住的迎仙宫。
这场蓄谋已久的宫廷政变使女皇猝不及防。她的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在宫中当即遭到斩杀。当张柬之带领太子李显和众位大臣闯入武则天的寝宫时,女皇显然已经明白了这场事变的实质。
她没有理会张柬之的一番跪奏和表白,而是对面前的大臣逐一扫视了一遍。最后,她的目光落在了太子李显的身上。
“这件事是你指使的吗?”
李显看了张柬之一眼,点了点头。
女皇又转脸对李湛和崔玄暐说:“别人闯宫谋反似乎还情有可原,你们两人都是朕一手提拔起来的,朕平常待你们不薄,为何也到这里来凑热闹呢?”
崔玄暐答道:“臣这样做,正是为了报答陛下的大恩大德啊。”
武则天笑了笑,慵懒地闭上了眼睛,朝大臣们无力地挥了挥手。
正月二十四日,中宗皇帝正式即位。
二月一日,中宗在洛阳宫举行了复辟唐朝的仪式。神都洛阳更名为东都,被贬在外的唐室王公被悉数召回,恢复原先爵位。宗庙、徽号以及官衙名称仍改用先朝旧制……
神龙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在软禁地上阳宫幽寂而终,享年八十三岁。她在枕畔留下一纸遗诏记录了她弃世之前的某种含混不清的愿望:
请不要将我看成皇帝吧,我只不过是一个皇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