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的历史与未来(第11/11页)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诚哉斯言,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在经历一个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多元化正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正因为如此,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越来越接近于成为正常的、健康的多元社会的历史过程。面对21世纪的思想开放多元的时代趋势,政治决策者与知识分子,只有阔视远想,在广泛吸收各类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把美好文明价值输人意识形态创新过程中去,并以此来迎接21世纪中期的到来。在笔者看来,那将是中国真正走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建立在经济繁荣与人性发展的时代,是中国人前后为之奋斗了两百年的时代。在进入这样的时代以前,中国精神生活与意识的多元化,将是不可避免的。

原载中评网,2011年6月4日

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1 例如,2006年的“西山会议”上,有一位自由派青年法学家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没有注册登记”的政党,是不合法的。这是食洋不化的法学的教条主义:它把西方的宪政作为放之四海的普追适用的“第一原理”,并以此来套用后发展的非西方社会。实际上,中共并不是通过多党选举制度上台执政的,中共的执政地位是通过打天下的革命形成的,如果说要“注册”,那么红色革命就是最有力的“注册”。中国的政治变革必须按中国的经验进行试错,并不需要按此种刻舟求剑的方式来进行。

2 参见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新星出版社,2008。

3 严复:《读经当积极提倡》,《严复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6,第330页。

4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严复集》第3册,第560页。

5 严复:《主客平议》,《严复集》第1册,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