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隐形的恋人(第4/26页)

“这伙人主要盘踞在风口区的中心地带。”声音从椅背那边传来,“尤其是黄山路与柳荫路这两条主干道,那里有他们开的两家浴场、一家KTV、一家酒吧。”

老陈转过身来,笔记本被重新锁在了保险柜中:“所以,我们要从这两条路下手。”

“师父,我该怎么开始?”既然老陈已经调查得这么透彻,他心里肯定有了一个完整的计划,卓米只要按照老陈的要求去办即可,所以卓米想都没想就开了口。

“黄山路,阿东美发沙龙。”

“什么?美发沙龙?”卓米有些不敢确定自己听到的内容,所以他又重复了一遍。

“对!”老陈丝毫没有开玩笑的意思,“那里是风口区最大的理发店,附近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会去那里理发,理发店人流量很大,足不出户就能打探到消息。你先去店里应聘个洗头小弟的工作,根据我对这一行的了解,洗头小弟工资很低,每个理发店都急缺,所以只要你去应聘,就一定能被录用。”

“师父……”卓米欲言又止。

“怎么了?你有其他更好的想法?”

“这帮人既然开的有酒吧,还有桑拿浴,我为什么不能去他们的店里应聘服务员?在他们的店里打探消息,这样岂不是更便捷?”

“问得好。”老陈调整了坐姿接着说,“首先,这几个场子都是夜场,出入场子的人鱼龙混杂,根本问不出什么消息。

“其次,你去这些场子,只能做最底层的服务员,接触不到核心人物。

“最后,这些场子里都是他们的眼线,你在那里工作,就相当于自己进入了埋伏区,稍微有些出格的举动,就容易被人盯梢。”

老陈端起水杯,润润喉咙,脸上的表情也变得愉悦:“在理发店就不一样了。第一,你跳出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只要跟里面的人混熟了,什么都可以问。第二,如果这伙人的头目过来剪头,你服务好一点,眼神放机灵点,很容易讨到欢心,一旦接触上,那后面的调查工作就轻松得多。第三,美容美发店都是白天营业,关门以后你还可以去几个夜场打探,这样可以双管齐下,不留死角。”

“里面讲究这么多!”卓米感叹。

“这次任务对你来说很重要,所以我要给你做最细致的打算。”

“嗯,我都听师父的!”卓米的眉头舒展开来。

“开会时王中队也在,有他打掩护,你离开单位不会引起怀疑,而且你是社会招考的新警,在公安局的面孔很生,不用担心那边的公安会认出你,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你父母那边……”

“师父,没事的,他们都在省城上班,除非节假日,否则不会过来,我可以瞒过去。”

“那就成了!”老陈心里最后一块大石头也落了下来,他接着说,“我给你三个月的时间,你能不能打探出消息都没有关系,三个月后我自有安排。”

“都听师父的!”

“好,你现在回去准备准备,从明天开始,你就不用来上班了,直接去风口区,一切按计划进行。”

“明白!”

“等等。”老陈看着要起身离开的卓米,慌忙开了口。

“怎么了,师父?”

“我让你回去准备准备,你知道我让你准备什么吗?”交代到最后,老陈还是有点不放心。

“我知道!”卓米点点头。

“你真知道?”

“真知道!”

“行,那你回去吧,出发之前我去送你!”

“师父,您是想看我准备得怎么样吧?”

“看来你是真知道,去吧!”老陈笑眯眯地挥了挥手。

三十年前的湾水市还没有什么步行街、购物广场等商业中心区,早年的市民要想出门溜达溜达,只有一个去处——“老外市场”。

当年湾水市经济转型,很多重工业厂矿走向没落,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导致大批的土地闲置。厂子干不下去,企业老板就想别的出路。在那个人们还不知道房地产是什么玩意的年代,有两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在这里圈了一片土地,盖起了集贸市场。集贸市场原先有个很洋气的名字,叫“福禄贸易中心”,但在市民心中,搞买卖的地儿,就应该叫“市场”。市场是谁建起来的就应该跟谁姓,外国人的名字通常没人会去在意,只要是黄头发蓝眼睛,“老外”就是他们统一的代名词,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老外市场”这个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名字为人们所接受。

当年的“老外市场”有点像现在的批发大市场,分为服装、小商品、家用电器、日用百货以及交通工具等几大主营项目,虽然经营理念足够超前,但这两个外国人忽略了当地彪悍的民风。

“老外市场”的建立,聚拢了大量的人气,生意自然不是一般的红火,也就在规模刚刚成型时,一些不规矩的占道经营开始出现。外国人哪里知道占道经营的厉害,起先只有一两家时,老外一心软,就忍了。可这个举动,在别人眼里却成了软弱的表现。忽然之间,各种占道经营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市场里本来的双向两车道,发展到后来只能容得下一人勉强通过,如果有人驻足购买商品,后面就会被堵得水泄不通。

作为市场的管理者,曾多次报警处理此事,到头来都以商户集体上访、围堵政府大楼而告终。

占道经营的商贩取胜之后,租赁商铺的买卖人又有了意见,占道经营的收费远远比商铺便宜得多,而且占道经营也使商铺的生意受到了很大影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商铺老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轰炸,要求降低商铺租金。接连的几锤子,把两个老外给砸蒙了,后来不得不选择低价转让商铺,撤资离开。

之后的许多年,这里便成了一个无人管理的市场。集体经营,变成了各自为政,所有事情都是店铺老板之间协商解决。正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家瓦上霜”,强买强卖、恶意竞争开始在市场中频频出现。最终发展到顾客在市场中不敢询价,只要一询价就必须买,否则就会遭到商家的撕扯。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恶名一旦传出去,就很难再洗白,随着一些正规商场的建立,“老外市场”更是雪上加霜。很快,这个曾经繁华一时的地方,渐渐开始被人遗弃。紧接着,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老外市场”也从原先占地几万平方米锐减到现在的两条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