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空袭巴格达(第2/7页)

美国人已经放弃了对JP-233炸弹的试验,认为它们是飞行员的杀手。他们是对的。但是英国皇家空军仍坚持着,结果一直在损失飞机和机组人员,直至后来取消该命令去执行其他任务。

那天夜晚升空的不仅仅是战斗轰炸机,在它们背后还有一系列特殊的后备力量。

制空战斗机飞行在轰炸机上空为它们作掩护。那天夜晚有几架伊拉克战斗机起飞了,但伊军地面控制员向飞行员下达的指令,被美国空军的掠夺者和海军同类型的徘徊者所干扰。已升空的伊拉克飞行员没能得到口头指示和雷达引导,大多数还算比较聪明地返回了基地。

在边境南方上空盘旋着六十架加油机:美国的KC-135和KC-10,美国海军的KA-6D,以及英国的胜利者和VC-10。它们的工作是接待从沙特阿拉伯飞过来的作战飞机,为它们添加执行任务所需的燃油,然后在它们回程时再为它们加油。这听起来也许像是例行事务,但在漆黑的夜空中实际进行这种操作还是很有难度,一名飞行员描述是在“努力把面条从背后塞进一只野猫的嘴里”。

已在海湾驻扎了五个月的美国海军E-2鹰眼和美国空军的E-3哨兵阿瓦克斯,也在海湾上空一圈又一圈地盘旋着,它们的机载雷达时刻保持着密切的注视,分辨出天空中每一架友机和敌机,及时地发出各种预报,并做出引导。

至黎明时,伊拉克的雷达大多数已经被炸得粉身碎骨,导弹基地已经成了瞎子,主要指挥中心已经成了废墟。要彻底完成这项任务还需要四天四夜,但空中优势已经显露出来了。以后还将攻击发电厂,通信塔,电话交换局,中继站,飞机掩蔽所,控制塔,以及所有已知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生产和储存设施。

再往后,还要把布置在科威特南方和西南方的伊拉克陆军的战斗力,削减到其现有能力的百分之五十以下,这是盟军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坚持的,在发动地面战之前必须保证的一个条件。

两个当时尚不知道的因素后来将改变战争的进程。其中一个是,伊拉克决定接二连三地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另一个因素则完全是第336战术战斗机中队的唐・沃克上尉受到挫折而触发的。

巴格达经历了一夜惊天动地的爆炸后,迎来了一月十七日的黎明。

普通老百姓自凌晨三点钟起就没有合过眼,天色破晓后,有些市民大着胆子好奇地去察看市内二十处被炸成废墟的地点。头天晚上幸免于难似乎是一个很大的奇迹,因为他们是平头百姓,所以不可能知道,这二十处冒烟的废墟早已被仔细地选中,并受到准确的打击,老百姓是没有挨炸的危险的。

但真正感到恐惧的是统治集团。萨达姆・侯赛因已经离开总统府躲到位于拉希德宾馆后面那个特别的多层钢筋水泥地堡中去了。拉希德宾馆仍住满了西方人,主要是新闻媒体。

这个地下堡垒是好几年前用推土机建在一个巨大的坑洞之内的,主要采用瑞典技术。它的安全措施非常复杂,实际上是一个箱子中的箱子,在内箱的底下和四周是强力弹簧,可以保护居住者免受原子弹的袭击;威力强大、横扫地面建筑的冲击波经过这层强力弹簧后,就减低为地下的轻微震动了。

堡垒的主体建在拉希德宾馆的下面,出入时须通过宾馆后面一块空地里的一个液压操纵斜坡。这样安排是故意的,因为拉希德宾馆是西方人在巴格达的一个特定的下榻地点,不管敌人是谁,如果想用钻地炸弹打击地堡的话,非得先把拉希德炸塌不可。

热依斯周围的马屁精们也许已经努力过了,但是感到很难对夜间的灾难进行润色。慢慢地,大祸临头的感觉涌上了他们的心头。

他们原先都指望,多国部队会对城市进行地毯式轰炸,那就会导致住宅区被炸平,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被炸死。这种大屠杀场面会被记者看到,会被新闻媒体拍下,放给屠夫国内的人民大众观看。由此会掀起一股全球性的反对布什总统和美国的浪潮,迫使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届时中国和苏联会对进一步的大屠杀进行否决。

到中午时,伊拉克人已很清楚那些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狗的儿子一点也不客气。伊拉克将军们能看出来,炸弹大致上都落到了被瞄准的地方。由于巴格达市内的主要军事设施都建在人口稠密的住宅区里,要避免平民大量伤亡应该是不可能的。然而对市内二十处被炸成废墟的指挥中心、导弹发射场、雷达基地和通信中心视察时发现,那些未被列为目标的楼房都幸存下来了,只不过玻璃窗被震碎了。

但伊拉克当局的需要必须得到某种满足,也就是,要捏造平民伤亡的统计数字和击落美国飞机的报告。因为受宣传机构的多年愚弄,大多数伊拉克人在短时间内相信了这些第一批报道。

负责防空的伊军将领们更清楚真相。到中午时他们已经明白,他们的雷达警告能力几乎丧失殆尽,他们的萨姆地对空导弹成了瞎子,与前线部队的通讯全部被切断了。更有甚者,幸免于难的雷达操作员一口咬定前来搞破坏的轰炸机根本没在他们的荧屏上出现过。说谎者当场遭到了逮捕。

确实也有一些平民伤亡。至少有两枚战斧巡航导弹在尾翼遭到A三角炮火(不是萨姆)损坏后偏离了目标。其中一枚击毁了两座房子,炸飞了一座清真寺的屋顶。那天下午记者们被领去察看了这个令人发指的暴行现场。

另一枚落到了一块废弃地上,砸出了一个大坑。黄昏前在坑底发现了一具女尸,死于身上所遭受的强烈打击。

整个白天轰炸一直在进行着,所以救护人员只能匆忙地把那具女尸用毯子一裹送往附近医院的停尸所,把它留在了那里。那家医院正好靠近已被炸毁的一个主要的空军指挥中心,医院的病房里住满了在空袭中负伤的军人。几十具尸体被送进了同一间停尸所,都是被炸弹炸死的。那具女尸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那位法医忙得焦头烂额,一边工作一边咒骂着。他工作的重点是验明身份和确定死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细致的检查。市内炸弹爆炸声此起彼伏,防空炮火的爆裂声一刻也没停止过。他毫不怀疑晚上和夜间还会给他送来更多的尸体。

使这位病理学家感到奇怪的是,除了那个女人,其他送过来的尸体全是军人。她看上去三十岁左右,曾经长得很秀丽。混在她脸上血迹里的水泥碎屑与她被发现的现场相吻合,由此推导出,当她想跑开时导弹落到空地上爆炸导致她死亡,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解释。尸体被这样标上了死因,然后被包起来准备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