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灯(第4/5页)
“接下来,在七月份的时候,X看到了一个人开着小车在公路上逆道而行,违法了交通规则。于是他暗中记下了那个人的车牌号码,调查到那个人的住宅地址,并在7月14日那天,把那个人也勒死了。他所用的凶器,就是把费敏勒死的那根绳索。”
“从此以后,X只要在路上看到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就会把他(她)锁定为目标,并在几天以内把目标勒毙。由于对方违反交通规则而把对方杀死,这真的是一个极为隐藏的动机。没有人会把死者曾经违反过交通规则这事,跟他(她)被杀的动机联系在一起。所以,警方一直对这宗连环谋杀案中凶手的动机,没有丝毫头绪。”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记得报纸上曾报道过,10月11日下午,在慈爱五路上,由于一名路人闯红灯,而引发了五车连环相撞的交通事故。刚好在10月14日那天有人被杀了,于是我把‘违法交通规则’跟‘杀人动机’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后来经过调查,在10月11日引发交通事故的那个路人,果然就是10月14日被杀死的那个人!”
“接下来,我们以此为突破点,重新调查了其他死者,果然发现每个死者生前都曾经违反过交通规则!于是,凶手的杀人动机,也就不言而喻了。”
男人听到这里,一张脸已经完全扭曲了,脸上的表情,也彻底地凝固了。而郑刑警则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思炫忽然抬起头,紧紧地盯着男人,用极为冰冷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说道:“我的推断跟现实吻合吗?或许知道的人只有你——这宗连环谋杀案的凶手X。”
男人——或许该称呼他为X了——回过神来,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道:“想象力真丰富呀,小侦探。可是,证据呢?你有证据证明我就是这宗连环谋杀案的凶手吗?”
思炫微微地举起右手,看了看手上的那支极为沉重的黑色钢表,目无表情地说:“十分钟后,就有证据了。”
X显然不明白思炫的话,咬了咬牙,脸上交织着迷惑和不安。
“慕容思炫……”郑刑警轻轻叫了一声,却又停了下来,嘴唇微动,欲言又止,想了好几秒,才接着说,“有个事儿,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你说。”思炫冷冷地说。
“嗯,”郑刑警点了点头,“在四天前,即12月13日凌晨被杀害的潘振畅,根据尸检报告,我们发现他的脖子上也残留着那根勒死了六个人的绳索的纤维,也就是说,潘振畅也是被X杀死的。”
郑刑警说到这里,向X瞪了一眼,目光之中充满愤怒。
思炫不置可否,拿出几颗水果软糖,一颗接一颗地放到嘴里。
郑刑警稍微停顿了几秒,清了清嗓子,又说:“可是,根据尸体解剖显示,潘振畅的死亡时间是12月13日的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而他——X,你还记得吧,根据我们的调查,X在12月13日的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身处距潘振畅的住宅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他具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那么,他到底是如何杀死潘振畅的?”
X听到这里,脸露喜色,向思炫望了一眼,得意地笑了笑:“怎么样,小侦探,我可具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哦。”
思炫瞧也不瞧X一眼,微转脑袋,望了望郑刑警,说道:“X是如何制造不在场证明的呢?我随便说几种方法吧。其一,潘振畅当时在X附近,X杀害他后,事后转移尸体,把他搬回他的住宅里。”
郑刑警摇了摇头:“那是不可能的,根据我们的调查,潘振畅的家就是第一凶案现场。”
思炫没有理会郑刑警的话,自个儿说下去:“其二,在X和凶案现场之间,具有一条只有X自己才知道的隐藏捷径,X通过那捷径,为自己制造不在场证明。”
郑刑警轻轻地笑了笑:“那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其三,X在凶案现场设置了杀人机关,让潘振畅自动被杀。”思炫没有停下来,接着又说,“其四,潘振畅并非死于12月13日的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X通过某种方法,改变了死者的死亡时间。”
郑刑警用力地摇了摇头:“都不可能!”
“不要妄断。”思炫终于用冰冷的语气,打断了郑刑警的话,“譬如说,X设置了杀人机关,这为什么是不可能的呢?最简单的方法,X可以先让潘振畅昏迷,用绳索绕过他的脖子,在他的脚底下放一块冰,然后X离开凶案现场,跑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为自己制造不在场证明,等冰块融化后,潘振畅就会被自动吊死了。”
郑刑警听到这里,目瞪口呆。
思炫接着说:“事后转移尸体,也并非不可能,你们根据调查,推断潘振畅的家为第一凶案现场,可是谁也不知道,那是否X所制造的假象。还有隐藏捷径的方法,难道真的一点可能性也没有?X可以乘坐直升飞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往返几十公里的路程。至于改变死者死亡的时间,也并非绝对不可能,至少,你能百分百地肯定法医没有说谎?”
郑刑警听到这里,脸色微变,额头上的汗水涔涔而下。
“要制造不在场证明,方法实在太多了。”思炫淡淡地说,“在本案件中,如果我是X,我要为自己制造不在场证明,我至少能想到三十种方法!”
郑刑警倒抽了一口凉气,没有说话,满脸不安神情。而X的表情则十分严肃,望着地面,偶尔偷偷地向思炫瞄上一眼。
“不过,”思炫话锋一转,“根据我的推断,在本案中,以上的不在场证明的手法,都是不成立的。因为,X没有杀害潘振畅的动机。”
“什么?”郑刑警忍不住叫了一声。
思炫咬了咬自己右手的食指,淡淡地说道:“根据调查,死者潘振畅无业,每天在家上网,至少有半年没有离家外出。也就是说,他最后一次外出,是在今年的6月13日之前,当时X还没开始杀人。而在此以后,潘振畅一直没有离家,那他怎么会违法交通规则了?他既然没有违反交通规则,又怎么会成为X的目标?”
“另一方面,案发的时候,X在离潘振畅家数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可是把潘振畅杀死的,的确是X平常用来杀人的绳子。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在这宗案件当中,X制造不在场证明的关键是:到凶案现场杀人的,并不是X本人,而是X平时所用的凶器——那根绳子!”
“X一来没有杀人动机,二来拥有不在场证明,那么是谁杀死了潘振畅?那个人为什么能拿到X平时用来杀人的绳子?根据我们的调查,潘振畅曾经购买了意外保险,受保人是自己的母亲。如此一来,一切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