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晚上的故事——吊颈之约(第34/39页)

电话那头一阵静默,我无法判断她在想些什么。也许她听不进去我的话,还是固执己见地想去追寻答案。我叹了口气,说道:“上官太太,如果您实在想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的话,就去看我新出版的那本书吧,看完之后,您大概就能明白了。”

我给了她一个提示,便挂了电话。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而费云涵是否能摆脱前世的困扰,他以后会不会再出什么事——这些我都不想去管了。这件事,希望起码对我而言,能彻底地画上一个句号。

我现在要做的,正是我刚才说过的那句话——现在,我只想丢掉一切烦恼和束缚,和我喜欢的人一起去尽情享受人生。

一年后。

由于费云涵慷慨地赠送了我一千万,所以整整一年内,我都没有写作。我和陈思达一起旅游了不下十个国家——当然都是在他有空闲的时候。虽然我们走得这么近,但关系还是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始终停留在朋友阶段——不过这也没什么,我和他都习惯了。只要快乐就好。

罗敏打了好几次电话来催稿,她还没放弃让我写《反光》续集的想法。但我都拒绝了。不过我也没让她失望,因为我把小雅培养成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新人作者。这一年的时间里,由于我没开工作室,小雅向我提出了辞呈。但我舍不得她走,她帮过我的忙,也是一个难得的好助手。所以,我教她写作,并利用我在出版界的关系,帮她除了第一本书。结果令人惊喜——小雅写的校园悬疑小说有种清新的味道,非常受学生读者的欢迎。这当然是件令几方受益的好事——罗敏为找到了新的畅销书作者而高兴,小雅也发现了自己的潜质。当然,作为她老师的我,也感到欣慰和喜悦。

玩乐和休息一年后,我又开始工作了。工作室像以往一样,开始接待提供故事素材的来访者。我渐渐恢复到工作状态。

一天下午,在接待了两个来访者后,小雅推门进来,对我说:“千秋姐,来了个特殊的客人,他没有预约,却坚持要立刻见你。他说是从很远的地方过来的。”

我的心头震动了一下,想起上次她对我说类似的话的时候,是费云涵来找我。这次,我不知道又出什么状况了,惴惴不安地问道:“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

“他找我什么事?”

“没说,但看样子不像是来提供故事素材的。”

我考虑了一下。“请他进来吧。”

小雅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带进来一个瘦高个子的年轻男人。他看到我后,向我点了下头:“你好,千秋作家。”

“你好,请问你是?”

“我叫方莫,是从郴州来的。”

小雅出去了,将办公室的门带拢。我请方莫坐下,问道:“你找我有什么事?”

方莫说:“我看了您写的那本《反光》,有些问题实在是忍不住想来问一下您。”

听到是关于《反光》这本书的,我心中不禁一颤,忽然有种不好的预感。我压抑着这种情绪,尽量平静地问道:“什么事?”

“是这样,您这本书出版了一年多了吧,但我是平常不怎么看书的人,所以一直不知道。最近听一个朋友说这本书的内容,我才找来看了,结果……发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视听。”

我看着他。

方莫从随身带的一个公文包里摸出一个牛皮纸面的旧本子,是那种几十年前才有的手稿本。他把本子递给我,说:“您看看吧。”

我疑惑地接过这个手稿本,小心地翻开。这个本子不只是哪个年代的东西,纸张全都泛黄并有些发脆了,但字迹还是清晰可辨,是用蓝黑墨的钢笔书写的。我看到第一页的上方写着标题——“镜中迷影”。

我问道:“这是什么,谁写的小说?”

“是的。”方莫说,“您大致看一下吧。”

我快速地浏览着这个大概是几十年前写成的故事,仅仅看了十几页,就震惊得目瞪口呆、全身僵硬。

这个本子上讲的是一个发生在1968年的故事,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告诉自己的丈夫,说这么多年来,她经常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脸变成一个十多岁小姑娘的脸,而且是一张上吊自杀的脸!她非常恐惧,并认为近期内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丈夫认为她的精神出了问题,没想到之后,妻子竟然真的吊颈自杀了……

我看到这里,已经浑身发抖,无法再看下去了。我把本子还给方莫,指关节抵在嘴唇上,面色铁青。

方莫看出我惊骇无比,他暂时没有说话。几分钟后,我问道:“这篇小说是谁写的?”

“是我爷爷在六十年代写的。您刚才也看了,这个故事和您写的《反光》,可以说是相似到了极点。”

我想起了一年多前的抄袭事件,敏感地问道:“你是什么意思?”

“啊,不……”方莫赶紧摆手解释道,“我没有那个意思,而且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手稿本只有唯一的一份,一直珍藏在我爷爷的箱子里,除了我和我父亲,还有几十年前的几个编辑之外,没有任何人看过。所以,绝对谈不上什么抄不抄袭的。

我的口气缓和了些:“你爷爷现在还在吗?”

“几年前去世了。”

“你知不知道关于他这篇手稿的事?”

方莫点头道:“知道。我爷爷是一个业余作家,本来只是闲来无事时,写几篇小说投投稿,作为兴趣爱好。但听我父亲说,某天,不知道他从哪里获得了一个故事题材,情绪极为亢奋,连夜写了若干天后,完成了这部小说。

“我爷爷亲自带着这部小说到出版社去找编辑洽谈,但鉴于当时国内的情况,这种带有恐怖灵异色彩的小说几乎不准出版。我爷爷四处碰壁,最后只能放弃。

“这件事,成为我爷爷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他的一块心病。去世前,他在病榻上跟我和我父亲交代,说这部手稿中记载的,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当时有人托他写成,希望能出版,但是他最终还是没能完成那人的嘱托。我爷爷说,现在这本书出不出版已经意义不大了,只希望我们能把这部手稿好好保存下来。”

听完了方莫的叙述,我缄口不语,眉头紧锁。方莫忍不住问道:“千秋作家,我来找你,就是因为实在是太好奇了。我爷爷在六十年代写的一个故事,怎么会和你最近写的新书如此相似呢?天底下怎么会有怎(这)么巧的事?”

我沉默许久后,对他说:“抱歉,无可奉告。”

方莫好像认定了我是知道内情的,他纠缠道:“千秋作家,我老远到你这儿来,就是为了满足一下好奇心,你就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