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的故事(第2/3页)

“装饰艺术”设计方式,实际是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而产生的。其中采用了很多仿生物的有机曲线,而“新艺术风格”则是出于对“装饰艺术”的修正而产生的。这种风格的建筑中大量使用可大批量用统一制图方式生产出来的预制铁板、玻璃、石材等建材,使用最简单的形式批量生产,以此让各种材质达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因此,设计中使用的线条,都是标准的直线或用圆规画出的圆弧,而由这些图形所构成的机械设计图似的端端正正的空间,又由使用统一制图方式设计出的装饰图案来装修,堪称工业化生产在高层建筑里的运用,实施后很快就能达到熟练的地步。

这个方法,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仍然大有充分发挥各自装饰风格的空间,每个艺术家的自我主张仍可以在其中得以实现。高层大楼不能装饰得像凡尔赛宫一样,所以即使把设计线条,比如窗户的曲线等做了统一处理,房间内部的装饰图案本身还是可以凭个人的喜好自由发挥,装饰出丝毫不逊于巴洛克式或洛可可式的贵族风格来。此间还产生了一些被认为是多余的装饰。在制图式的统一结构中,又适量安排一些可自由发挥的空间,甚至允许过度装饰,这种方式我想很多本格派推理作家在写作中也都深有体会吧。

进入三十年代后,以“装饰艺术”设计方式为核心建造出大批摩天大楼的风潮,终于告一段落。这时曼哈顿岛已经变成一座世界任何城市都望尘莫及的、充满庄严神圣之美的花园城市。先进的地下铁路、中央公园、百老汇歌剧院,再加上四处林立的摩天大楼,让曼哈顿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美丽,其他城市根本无法相比的,展示挑战者胜利的乐园,成为一个灿烂辉煌的大都会。

这是我个人的观感,但这个时代的曼哈顿,的确是最能引起我思乡之情的美好城市,也是曼哈顿最美好的时代。当时这座岩石岛上的摩天大楼甚至成了全世界的轮船航行中的方向标。岛上一座座高耸入云、代表着“装饰艺术”成就的高层建筑,宛如一根根巨大的石塔直指天际。对于这种成就,日本过了半个世纪才开始慢慢追赶。然而二十一世纪的某个夏天,来自日本的我走在此地,却发现原本我们心目中辉煌无比的未来偶像早已古色苍苍。眼前这些曾令我深深憧憬的古老建筑,让我产生了终于回到心目中的“未来”似的奇妙错觉。

二十世纪初,地下铁是远比马车进步得多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当时还没有出现时刻表。以今天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列车简陋得就像爬在平地上的缆车,充其量只是用来装人的手推车罢了。满眼涂鸦的车厢和站台一样狭窄、阴暗。想要转乘对面站台上的车辆,还要走上站台横穿马路再下来才行。当时也没有空调,地下站台闷热不已,到处充满刺鼻的尿臊味,熏得人受不了。

早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开始之后,“装饰艺术”就已经在曼哈顿落伍了。美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2]在二十年代就主张使用钢铁和玻璃来建造摩天大楼,此时钢筋的骨架结构已经足够坚固,不再需要石头堆砌的墙壁来增加强度了。

同时,欧洲建筑师科比西埃[3]也针对纽约市提出了“可容纳三百万人的现代都市计划”。

计划中所提倡的建筑风格,修正了美式思想中过于彰显的自我,并在其中融入许多欧洲并不出名的建筑样式。不再以建筑物本身为主进行设计构思,而是尽可能地保留更多的绿地,同时兼顾整座都市的风格,对高楼建筑进行有计划的配置。这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设计开放空间的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一九五八年,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共同设计,采用钢铁和玻璃建造的西格拉姆大厦终于屹立了在曼哈顿。西格拉姆大厦仍保有“装饰艺术”的样式,但去除了一切多余的设计,看起来像是个只由直线和面构成的巨大玻璃盒。

由于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般市民开始对日照问题出现了危机感,因此市政府制订了一部叫做“区域划分法”的法规,来控制日光射线不受阻挡。然而这个法规仅适用于占满全部所购地皮的大楼,若建筑用地只占地皮的四分之一,则不受此限。密斯只使用地皮的四分之一盖了玻璃大楼,借此躲避法规要求的楼房超高后建筑平面必须逐步后退的规定(即外墙面必须呈阶梯式缩进)。因此该玻璃大楼的外墙从地面到屋顶呈一条垂直的直线,其余的地面则作为广场供市民使用。

这种极力控制自我所表现出的极限美感,私密度高又有气派,同时还能给市民提供一个活动空间的建筑,让纽约的建筑师们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此后,曼哈顿的高层建筑业界在一夕之间起了巨大的变化。

西格拉姆大厦和密斯·凡的设计理念——“少即是多”以及“魔鬼在于细节”同样有名——在纽约的高层建筑行业掀起一股巨大的变革热潮。后来,这个变化与接下来出现的简约化理念设计出的一批高楼被称为“现代式的设计”。

耗工费时、堆砌石块式的“装饰艺术”被束之高阁,而外观细长、造型简单、如水晶般闪亮的“现代式”玻璃盒子,像水牛群一样很快充满了曼哈顿岛。

“装饰艺术”流派原本是为修正过度装饰这个误区而产生的潮流,但之后却渐渐发展到另一个极端,把构筑大楼的各种要素统一到最小必要程度,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之后,恐怕就连施工的方法也会被统一设置,为节省无谓的浪费,连细节部分都规定得死死的。虽然密斯所提倡的方法颇具革命性,却也可以说是时代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

虽然也是不得已的事,但这样的建筑方式在材料方面,除了钢铁和玻璃外并没有新的创造性。在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的作用下,随之出现的必然是大批量生产。这样还可以使原材料成本降低,并有利于推动施工合理化,也缩减了施工天数和工资成本。所以建筑界越来越无法离开这种高明的方式,及其所带来的美好前景。结果,外观极为相似、毫无个性的作品大量涌现,不久后区域划分法的斜线限定被废除,更加剧了这种情势的发展。

密斯·凡的作品无疑是无与伦比的杰作,但他追随者的设计作品中,却混杂进一些构思草率、毫无创意的无聊的东西。这使得曼哈顿的高楼虽然高度比进入“现代式设计”阶段之前更高,却丧失了以往气势磅礴的贵族气质,开始淹没于其他各国采用同样方式模仿造出的新兴现代都市的平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