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第5/6页)

[118]飨庭篁村(1855—1922),日本小说家、评论家,著作有《当世商人气质》等。

[119]鲍福(Fortuné du Boisgobey,1824—1891),法国小说家,和加博里奥同为法国侦探小说黎明期的重要作家。代表作为《铁面人》(Les Deux Merles de M. de Saint-Mars,1878)。

[120]坪内逍遥(1859—1935),日本小说家、翻译家、评论家,二十六岁那年发表了《小说神髓》,主张小说理应放弃江户时代劝善惩恶的故事内容,转而描写人情,该理论推动了日本近代文学的诞生。此外,他也创作演剧剧本,对日本演剧的近代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代表作有《当世书生气质》(1885)和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121]快乐亭布拉克(Henry James Black,1858—1923),落语家、说书师、魔术师,一八七八年拜入说书师第二代松林伯圆门下,以英国人布拉克的艺名演出。一八九一年改名为快乐亭布拉克,一八九三年和一日本女性结婚,归入日本国籍。

[122]当时,受欢迎的落语段子会以速记的方式记载下来,并加以出版。

[123]川上音二郎(1864—1911),日本演员、剧作家。他所创作的舞台剧相对于歌舞伎被称为新派剧。

[124]高田实(1871—1916),日本演员,是日本新派剧全盛时期的代表演员之一。

[125]第五代尾上菊五郎(1844—1903),活跃于明治时期的歌舞伎演员,和第九代市川团十郎、初代市川团次同为明治歌舞伎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梅幸是其俳名。

[126]坂野积善(1827—1907),江户后期至明治时代的演剧制作人、剧作家。

[127]福地樱痴(1841—1906),幕末至明治时代的武士,记者、剧作家、小说家。留有许多和文化研究相关的著作。

[128]第三代河竹新七(1842—1901),第二代河竹新七传人,代表作有《笼钓瓶花街醉醒》等。

[129]伊原青青园(1870—1941),演剧评论家、剧作家。

[130]半井桃水(1861—1926),小说家,代表作有《吹过胡沙的风》(1893)。

[131]岩崎蕣花(1864—1923),剧作家。

[132]发生在明治年间的骚动。一八七九年,旧中村藩藩主相马诚胤因精神病加剧被家人监禁,后送进精神病院。家臣锦识刚清怀疑主君其实精神正常,控告相关者不当监禁,轰动一时。

[133]原报一庵(1866—1904),日本翻译家。曾翻译过柯林斯的《月亮宝石》和《白衣女人》。一九〇〇年翻译了道尔的《血字的研究》。

[134]冈本绮堂(1872—1939),日本歌舞伎作家、小说家,最有名的作品是以半七老人为主角的“半七捕物帐系列”。

[135]福冈雄川(1885—1931),日本出版人,翻译家。

[136]保筱龙绪(1892—1968),日本翻译家,以“亚森·罗宾系列”的译作最为知名。

[137]田中早苗(1884—1945),日本翻译家,《新青年》初期的代表翻译家之一。

[138]浅野玄府(1893—1970),日本翻译家,《新青年》初期的代表翻译家之一。

[139]弗格斯·休姆(Fergus Hume,1859—1932),澳洲侦探小说家,代表作《双轮马车的秘密》(The Mystery of a Hansom Cab,1886)。

[140]卡斯顿·勒鲁(Gaston Leroux,1868—1927),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黄屋奇案》。

[141]久米正雄(1891—1952),日本小说家、剧作家。

[142]泷田樗荫(1882—1925),编辑。在担任《中央公论》编辑期间,成功让其转型成文艺政论杂志,挖掘了许多新进作家。

[143]里见弴(1888—1983),日本小说家,代表作有《安城家的兄弟》等。

[144]中村吉藏(1877—1941),日本剧作家、演剧研究者,留下了许多舞台剧本。

[145]田山花袋(1872—1930),日本小说家,是自然主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作品《蒲团》(1907)被视为日本私小说的先驱之作。

[146]正宗白鸟(1879—1962),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代表作有《往何处去》等。

[147]横光利一(1898—1947),日本小说家,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天才”。代表作有《苍蝇》等。

[148]片冈铁兵(1894—1944),日本小说家,代表作有《红与绿》等。

[149]新感觉派,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到三十年代中期的日本文学思潮之一,重要特征有“否定私小说的写实传统”,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态,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人。

[150]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Auguste de Villiers L'Isle-Adam,1838—1889),法国象征主义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代表作《未来夏娃》(L've future,1886)对后世的科幻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1]安布罗斯·比耶尔斯(Ambrose Bierce,1842—1913),美国短篇小说家,专栏作家、记者,代表作为《恶魔字典》(The Devils Dictionary,1911)。

[152]杰克·福翠尔(Jacques Futrelle,1875—1912),美国记者、推理小说家,以绰号“思考机器”的凡杜森教授为主角的作品广为人知。

[153]奥古斯特·斯特林伯格(August Strindberg,1849—1912),瑞典剧作家、小说家,是瑞典现代文学奠基者,现代戏剧之父,作品有《红房子》、《父亲》等。

[154]兰郁二郎(1913—1944),日本侦探、科幻小说家。

[155]原文巍》ュピオ(1937—1938),侦探杂志。

[156]乔治·西姆农(Georges Simenon,1903—1989),比利时出身的法国推理小说家,以梅格雷探长为主角的系列最为知名。

[157]井上良夫(1908—1945),日本侦探小说翻译家。他在战前引介了许多英美的侦探小说到日本,对乱步在英美侦探小说方面的研究也有诸多影响。

[158]宫野丛子(1917—1990),日本推理小说家,代表作有《鲤沼家的事件》(1949)。

[159]冈田鯱彦(1907—1993),日本国文学者,推理小说家,代表作有《薰大将与匂之宫》(1955)。

[160]迈克尔·英尼斯(Michael Innes,1906—1994),英国莎士比亚研究者、推理小说家,乱步将其归入战后英美新本格派,代表作有以艾伯比探长为主角的一系列作品。

[161]尼古拉斯·布莱克(Nicholas Blake,1904—1972),英国诗人、推理小说家,代表作有以名侦探史川吉威为主角的一系列作品。

[162]玛格丽·阿林厄姆(Margery Louise Allingham,1904—1966),英国推理小说家,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多萝西·L. 塞耶斯、奈欧·马许并称为英国女性推理小说家的“Big 4”,代表作有《白色庄园谋杀案》(The White Cottage Mystery,1928)等。

[163]奈欧·马许(Ngaio Marsh,1895—1982),英国剧作家、推理小说家。代表作有《贵族之死》 (Surfeit of Lampreys,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