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第20/28页)
天文学上最站不住脚但也最根深蒂固的谬误,就是认为星系宇宙绝对无限 。正如我在前文中通过推理 详尽论述的一样,[47] 认为有限的理由在我看来不可辩驳;但即使不说这些推理,观测结果 也使我们确信,朝我们周围的四面八方(如果不是全部方向)都无疑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或至少没有为除有限之外的其他任何想法提供依据。如果分布在空间的星体无穷无尽,那么整个天幕都应该像银河一样熠熠生辉——因为整个天幕绝对不可能有哪个点上不存在星体。所以,在星体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方可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望远镜会在各个方向都发现空白 ,解释的唯一方法就是假设空白处的天幕太远,从那里发射出的光迄今还没有到达我们这里。也许 是这么回事,谁敢贸然否定呢?我不过是坚持认为我们没有丝毫理由不相信情况就是 如此。
在上文谈到世人普遍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只倾向地心时,我曾说过:“除了后文将要说明的某种例外,地球上的每一物体都不仅会倾向地心,而且也会倾向每一个可以想象的方向。”[48] 这种“例外”指的就是常常出现在天空的那些空白,我们对空白处进行的最精细的观测也没能在那里发现任何天体,甚至没发现天体存在的迹象:——一个个空白张着比厄瑞玻斯[49] 还要黑暗的黑洞洞的裂口,仿佛要让我们从裂口看穿星系宇宙 的界墙,去窥视那无限的虚空宇宙 。若是地球上任何物体由于自身的运动或地球的运动,碰巧沿一条平行直线进入任何一个那样的裂口,或者说宇宙深渊,那么它显然再也不会被吸引向那个空白的方向 ,并且一时间它必然会比进入裂口之前或之后的任何时候都“重”。不过即使不再去想那些空白,而只看看星体总体上不均匀的分布,我们也会看出地球上的物体朝向地心的绝对趋势是处在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
那么,我们可以领悟我们这个宇宙的孤立。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的理性所能感觉的那种全然 的孤独。我们可以知道有一个星系的星系——在这个终极星系周围的四面八方伸延着一个超越人类领悟能力 的无边无际的浩瀚太空。但因为我们是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理性根据才被迫停在星系宇宙的边界,那么断定在我们被允许到达的边界那边实际上不存在 任何质点是正确的吗?我们有没有权利类推:这个可感知的宇宙——这个星系之星系——只不过是一系列 星系之星系中的一个,其余星系之星系不可见是因为太远——是因为它们的光在到达我们之前过度地扩散,以至不能在我们的视网膜上产生光感——或是因为在那些说不出有多遥远的世界,压根儿就不存在光一类的物质——不然就仅仅是因为相距杳渺,以至于过了无数年,它们存在于太空的电波也还没能越过那道巨大的鸿沟?
我们是否有任何权利像这样推测——我们是否有任何权利像这样幻想?如果我们有任何一点权利像这样幻想推测,那我们就有权利认为星系之星系无限漫延。
人类的大脑对“无限 ”显然有一种偏爱,它特别喜欢这个概念的幻象。它似乎是怀着一种狂热的激情渴求这个不能成立的概念,并希望设想出这个概念后理性也能相信。对整个人类的这种共同嗜好,作为人类一员的个体当然不可能有资格将其视为反常;但说不定 有那么一类天使,在他们的眼中,人类的这种癖好也许会具有偏执狂的所有特征。
可我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回答:——我们是否有权利去推测——让我们更确切地说,去想象——一个个漫无止境的“星系的星系”,或无穷无尽的大同小异的“宇宙”?
我的回答是,就这样的问题而言,“权利”完全取决于敢于声称拥有权利的想象力之胆量。请允许我仅仅这样宣称,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我觉得自己不得不设想 ——只敢说是设想——的确 存在着无限 延续的一个个宇宙,所有宇宙都与我们所认识的大同小异——都与我们将只 能认识到的大同小异——至少在我们自己的宇宙回归统一性 之前是这样。然而,如果 这些星系的星系存在——如果它们的确存在 ——那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它们与我们的起源毫无关系,因而与我们的法则毫不相干。它们不吸引我们,我们也不吸引它们。它们的精神不是我们的精神——它们的物质不是我们这个宇宙中的任何物质。它们不可能给我们的知觉或灵魂留下任何印象。如果设想它们与我们暂时共处,那它们与我们之间将不会有任何相互的影响。各自会互不相关地存在于自己那个上帝的怀抱之中 。
在本文的讨论中,我的目标更多的是在于哲理法则而不是自然规律。我早已认识到,即便是阐明具体的物质现象,所依靠的也很少是纯自然的排列,而几乎全是精神上的布局。所以请允许我说明,如果我的阐述显得多少有点过分散漫无章,我也只是希望以此来更好地保证读者逐步形成的 那串印象 不致断开,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人类的智力方可感觉到我所谈论的那种壮丽辉煌,方可从整体上领悟其宏伟。
到此为止,我们几乎把注意力全部都放在了太空天体的总体关系上。具体的关系还很少论及;量 的概念——也就是说多少、大小和远近的概念——即使被谈到也是偶尔为之,而且只是为更明确的概念先做准备。现在,就让我们试着来获得这些更明确的概念。
如前文所述,我们的太阳系主要由一颗恒星、十七颗已确定环绕恒星运动的行星(也许还有一些尚未发现)和十七颗我们已知的伴随行星的卫星(可能还有一些尚不为我们所知)所组成。这些不同的天体并非真正的圆球体,而是扁球体——即它们绕其自转的假想轴之两极稍稍扁平的球体:——两极扁平是自转的结果。太阳也并非是这个天体群的绝对中心;因为太阳本身连同它所有的行星也环绕着太空中一个永远在移动的点运动,那个点才是太阳系总的引力中心。我们也不可认为这些不同的扁球体的运行轨道——卫星绕行星之轨道、行星绕太阳之轨道,或是太阳绕共同中心的轨道——是严格意义上的圆圈。事实上,这些轨道都是椭圆 ——椭圆的两个焦点之一便是公转围绕之点 。椭圆是一种曲线,它的轴一长一短,长轴上有两个与对称中心等距的焦点。两个焦点的位置这样决定:即从两焦点各引一条直线到曲线上任何一共同点,这两条直线加在一起都等于长轴。现在让我们设想出这样一个椭圆。让我们先在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固定一个橘子,再用一根橡皮筋把一粒豌豆与橘子连在一起,然后把这粒豌豆置于椭圆的周线上。现在让这粒豌豆不停地围绕橘子转动——始终沿着椭圆的周线。那根橡皮筋当然会随着我们移动豌豆而有长度变化,而这根有长度变化的橡皮筋就形成了几何学上所说的矢量径 。现在,如果我们把固定的橘子看成是太阳,把转动的豌豆比作一颗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那么行星的公转应该按这样一种比率来进行——其速度之变化应该使矢量径在轨道上所扫过的面积与时间成正比 。这粒豌豆的转动速度应该是 ——换言之,那颗行星的运行速度当然是 ——离太阳越远就越慢——离太阳越近就越快。而且那些轨道距太阳更远的行星运行得就更慢;任何两行星公转周期之平方同它们至太阳的平均距离之立方成正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