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古城市(第12/12页)

在我们眼中,亚齐兹是一个千面人,具有多重性格。我们最喜欢看他跟我们的朋友(山中别墅的主人)打交道,看他如何在他们身上下功夫。他使出当初在我们身上用过的一招:一面以仆人之礼伺候他们,一面评估他们身为主人的分量。朋友家里有一群仆人,并不需要亚齐兹服侍,但不知怎的,亚齐兹却跟他们攀上关系,变成了他们最信赖的仆人。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求取某种报偿。他只是遵循自己的本能和直觉。亚齐兹不识字,是个大文盲,然而他却能把旅馆的客人当作观察和研究的对象。这些人也是他的职业,毫无疑问也是他的娱乐。这样的邂逅和人际关系,构成他的生活圈子。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他的反应被训练得异常敏锐。(他体察到我们的感觉,二话不说,就“正式地”把旅馆的厨子打发走,叫他另谋高就。他还对我说:“这是为了他好,你应该替他高兴。”可怜那个厨子莫名其妙被炒鱿鱼,只能在他背后诅咒他。)亚齐兹那口英文,全是用耳朵学来的:听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一般印度人学英文是通过书本,发音非常怪异。亚齐兹说起英文来,咬字就比许多印度大学生精确得多,口音也比较地道。他讲英文,有时难免犯错。譬如,他总是把any当成some:anybody don’t like ice⑥——但这种错误却也显示他对英文这种偶尔听人家说说的语言,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最让我诧异的是,我在平日言谈中使用的一些字眼和词组,几天后就会从亚齐兹口中说出来,而这家伙模仿我的腔调和发音,竟也惟妙惟肖。如果他识字,能读能写那还得了?可是话说回来,亚齐兹身为文盲,不是反而使他的知觉变得更加敏锐吗?他精通人情世故,善于跟人打交道,一如这个地区的统治者(他们也是文盲):锡克教徒领袖兰吉特·辛格和“查谟与克什米尔联合邦”的建立者古拉布·辛格。在我们看来,文盲是一种缺陷。但对居住在一个比较单纯的世界里的天资异常聪颖的文盲来说,识字也许是一种累赘,反而会使人们的情感和知觉变得更加迟钝。也许,在他们眼中,读写能力只是抄写员应该具备的谋生技能。

返回斯利那加途中,我发觉,亚齐兹刻意装出一种表情,准备面对他的雇主巴特先生:他不再有说有笑,兴高采烈。他绷着脸孔,闷声不响,一副疲惫不堪的模样。一坐上公交车,他就把行李一股脑儿往自已身上堆放,尽量把自己弄得很不舒适。下车后,他脸上那副表情会让每一个人都相信:这趟古尔玛格村之旅,非但不能纾解他在旅馆工作的劳累,反而让他觉得更加疲倦。在我们面前,他刻意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模样,简直把我们当成他的一大负担。说不定他跟我们一样,一想到回到旅馆就会再看见那位印度教圣人和他那群门徒,心里就觉得很烦。我搭乘出租马车,沿着湖畔林荫大道回到旅馆时,亚齐兹忽然对我说:“巴特先生告诉我,你不肯支付我的向导费。”

向导费!这家伙什么时候当过我们的向导了?他不是天天缠着我们,央求我们带他去古尔玛格村吗?他在那儿骑马游玩,费用不都是我们支付的吗?

“圣人昨天开示——‘今天,我觉得我应该去帕哈尔甘镇走一趟。’”

回到旅馆,刚跨进门槛,我们就听到阿里·穆罕默德宣布的好消息。果然,这帮人全都走光了,只留下一些痕迹,证明他们曾经在这儿住过:满目疮痍的草坪、沾满泥巴的墙壁和散落一地的扁豆(有一些已经发芽)。花园里,美人蕉开始绽放了,鹅黄的花瓣带着朱红的斑点,煞是好看。

我捡起发芽的扁豆,拿给巴特先生瞧瞧。

“哦,先生,抱歉抱歉。”他说。

也许为了表示他的歉意,隔天早晨,他带着亚齐兹走进我的房间。根据亚齐兹的翻译,他对我说:“先生,您邀请克什米尔大公卡兰·辛格来咱们旅馆喝杯茶吧。卡兰·辛格大公大驾光临敝店,为了表示欢迎,我会把旅馆招牌拿下来,把客人全都赶走,把大门关上。”

对印度人(尤其是印度教徒)来说,奢侈是一种虚夸造作的行为,能够 伤人的元气。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比印度人更不重视室内装潢。这似乎跟印度的历史和文化有关。印度教的《爱经》指出,风雅之士“应该居住在繁华富庶的地方,最好是一座城市、都会或热闹的村镇”。这部男女情爱宝典然后为起居室的装潢和陈设作出这样的规定:“外房必须放置一张床,铺上厚厚的垫子,中间凹陷。床头和床尾各放置一个枕头。整张床必须铺上干净的雪白床单。床旁必须放置一把睡椅,专供行房之用,以免弄脏床铺。床头上必须装设一个莲花形托架,上面放置一幅彩色画像或一座神像。托架底下,靠着墙壁应该摆放一张茶几,宽约一腕尺。桌上放置下列物品,以增进鱼水之欢:香脂和软膏、花环、彩色蜡碗、香水瓶、石榴果皮和特别调制的蒟酱。床旁地板上必须放置痰盂。一堆象牙从墙中伸出来,悬挂下列物品:一只琵琶、一块画板、一个装着颜料和画笔的罐子、几本书和几个花圈。一把高背圆椅放置床旁,供休憩之用。棋盘和骰子应该放置墙边。房间外面走廊上,装设一排用来悬挂鸟笼的象牙。”——作者原注

回历的第一个月。

卡尔巴拉,位于伊拉克中部,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圣城。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生前并无子嗣,亦未指定继承人。他逝世后,伊斯兰教分裂成两大政教派系—什叶派和逊尼派,逊尼派的名称源自“逊纳”。这是一部传统律法,据说是根据穆罕默德的言行编集而成,被视为《古兰经》的补充典籍,具有和《古兰经》同等的效力。逊尼派声称,他们有权任命先知的继承人。而什叶派坚持,穆罕默德的表弟阿里和他的子孙才是正统、合法的继承者。

原文为Id。伊斯兰教的两大节庆都称为Id:开斋节(Id ul-Fitr)是斋戒月结束时的节庆。宰牲节(Id ul-Zuha,或称 Bakr-id)则是纪念先知易卜拉欣之子易司马仪被用于献祭之事。这里的Id应是宰牲节,伊斯兰教徒庆祝宰牲节的方式是宰杀一只公羊或山羊。

班度家族,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一个英雄家族。

耆那教,公元前 6 世纪在印度兴起的二元论禁欲主义宗教。

意为:任何人不喜欢冰块。但其实应该是“有些人(somebody)不喜欢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