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进香(第10/11页)
怎么看,雷菲克都不像是一个会通过锡塔尔琴向恋人倾诉衷曲的大情人。他只是一个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已经结婚的小伙子。可怜的雷菲克!他到克什米尔来只是想度个假,却莫名其妙讨了个美国老婆,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身上一文不名。以往我总是以为,激情是一种天赋,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现在我却觉得它是一种奇妙而复杂的机缘,每个人一生中总会遭逢的。
雷菲克伸出手来,跟我紧紧一握——感觉上就像跟军人握手似的。接着,他把手伸进西装内襟口袋,掏出一支不怎么起眼的钢笔,以一种流畅的文书字体写下他的地址(如今,也是乐琳或齐诺比雅的地址了)。
“你们一定要来看我们!”她说,“哪天晚上有空,就来我们家吃晚饭吧。”
一转身,夫妻俩掀开门帘走出去了。从此以后,我再没遇见过雷菲克。
我们也该打包行李,离开克什米尔了。我们该向这个有两扇窗子、窗外有群山的旅馆房间说声再见了。湖畔的芦苇已经转变成黄褐色,每天下午,我们看见一艘艘运载着已经收割的芦苇的“施客啦”游船,航行在湖中的水道上。向日葵的梗茎变得十分粗大,成群鸟儿聚集在一堆乌黑的、被太阳晒焦的花瓣中,啄食种子。一天下午,花园中的向日葵全都被砍掉了,扎成一捆,丢弃在厨房门口。疮痍满目,整个花园暴晒在太阳下。向日葵的残株,看起来就像木材一样的发白。
一天黄昏,亚齐兹邀请我们到他家那栋高高矗立在湖中的砖房子里吃晚饭。他亲自撑船,送我们过去(船上载着一罐从旅馆带去的自来水,罐口覆盖着餐巾)。夜色迷蒙,“施客啦”游船上悬挂着一盏灯笼,静悄悄地沿着一条垂柳夹道的水路,朝亚齐兹的屋子荡过去。亚齐兹以古礼对待我们。恍惚间,我们仿佛走进了威尼斯水乡中。我们坐在楼上一个空荡荡的、家具全都被搬走、家人全都被赶出去的房间,但我们听得见门后有人在走动,讲悄悄话。亚齐兹跪在我们面前,陪我们聊天,但这个时候的亚齐兹不再是旅馆服务生,而是我们的主人——一个家道殷实、独立、认真而有主见的男人。妇女和小孩涌进房间时,亚齐兹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来的面貌,却是一个负责顾家的男人。这栋房子的墙壁十分坚厚,黑黢黢的,感觉挺温暖舒适。墙上装设着一个个拱形壁龛,窗子很小。冬天,屋里摆个火盆,一家人围炉闲话家常。屋外,整个湖面都已经结冰了,冰层坚厚到可以让吉普车在上面驰骋。我们得赶在大雪降临斯利那加城之前离开克什米尔。
我们在旅馆吃完最后一顿晚餐后,巴特先生召集全体员工,参加“小费致赠典礼”。出席的员工包括亚齐兹、阿里·穆罕默德、厨子、园丁和打杂的小厮。在前几天举行的一场婚礼中,他们已经失望过一次。这次我不想再让他们失望——从他们脸上的笑意,我看得出来,他们相信在这个时代,依旧还有一些讲究格调、出手大方的客人。他们以优雅的伊斯兰教礼仪,领受我致赠的礼金和用打字机书写的感谢状,脸上一径微笑着。也许,他们只是表示礼貌而已,也许,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应付吝啬的客人。但亚齐兹显然感到很满意。这一点,我看得出来:他故意装出满不在乎的模样,匆匆瞄一眼,二话不说,就把整沓钞票一股脑儿塞进口袋里,然后就板起脸孔开始干活,不断忙进忙出,仿佛要让全世界的人知道:这一刻,对他来说,把餐厅布置整齐是他最重大的职责,远比领取小费重要得多。但我知道,一走出餐厅,他就会开始放松。他们全都会放松。那天傍晚,我走进厨房抽最后一口水烟时,我发现他们团聚在一起,一面欣赏我花费一番心血为打杂的小厮撰写的感谢状,一面哈哈笑个不停。
第二天,我们一早上路。巴特先生亲自划船,把我们载送到湖滨林荫大道。天还没亮。湖面上静悄悄的。一辆双轮出租马车停驻在湖滨大道上等客人。我们坐上马车,经过一间间门窗紧闭的船屋和湖畔一圃圃莲花。一个男子站在湖滨大道石栏上,正在做健身操。车篷垂得很低,我们得倾身向前,才望得见车厢外的湖泊和群山。整个城镇渐渐苏醒过来了。抵达游客接待中心时,我们发现里头闹哄哄的,挤满了人。
“三个卢比。”车夫说。
在这座城中居留了四个月,湖滨的马夫都知道,我搭乘马车进城,每次只付一又四分之一卢比车钱。但今天情况特殊。我愿意付两个卢比。车夫拒绝接受。我不肯多给。车夫举起手里握着的马鞭,一副想打人的模样。情急之下,我伸出双手掐住他的喉咙——这个举动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大概是因为一早起床,心情不好的缘故。
亚齐兹出面调停:“他不是游客。”
“哦!”马夫松了一口气。
他垂下握着马鞭的右手,我放开了他的喉咙。
我们的车票是预订的,但我们还是必须跟一大堆乘客挤在一起,大叫大嚷,争着上车。亚齐兹和阿里·穆罕默德自告奋勇,帮我们抢位子。我们退到人堆外。
就在这一刹那,我们看到了乐琳——齐诺比雅。
她只身一人,眯起她那双近视眼,察看停靠在车站上的每一辆公车。她上身穿着一件奶油色短衫,腰间系着一条巧克力色裙子,模样看来清瘦多了。看到我们,她并没显得很开心,也没什么话可讲。拖延了好久,她终究决定去她的印度教静修舍住上一阵子,再跟她丈夫相聚。这会儿,她正忙着寻找她那辆公车。那是开往雷达基顺的班车。她把这个地名改成比较亲切顺耳的“罗陀·克利须那”。到现今,她还着迷于印度教神话和传说。克利须那是黑暗之神,而罗陀则是他调戏过的一位年轻貌美的挤牛奶姑娘。
寻寻觅觅,眯起眼睛查看每一辆公车的号码牌,寻找那部开往“罗陀·克利须那”的车子,乐琳——齐诺比雅消失在人群中。
我们的座位保住了。我们的行李被搬到车顶上,覆盖着防水布。我们伸出手来,跟亚齐兹和阿里握手道别,回身钻进车厢。
“您不必担心那个马夫会找你麻烦,”亚齐兹说,“这件事我会处理。”他的眼睛闪烁着泪光。
公车开动了。
“马夫?”
“您别操心,老爷。正确的车钱是三个卢比。我会付给那个马夫。”
司机猛按喇叭。
“正确的车钱?”
“三卢比是早晨的费率,老爷。”
他说得对。我也知道,早上搭乘马车必须付三卢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