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37/68页)
然而,在纳夫塔的世界与约阿希姆的世界之间,最根本的共同点却是它们对流血的态度。这是它们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在鲜血面前,不应该将手缩回去。在这一点上,它们作为世界、团体和等级,真是难分轩轾,完全一样。对于一个平民来说,值得听一听纳夫塔如何讲述中世纪那些好战黩武的僧侣,讲他们苦修禁欲,骨立形销,然而却满怀对教会的权力的贪婪,为了迎接上帝之国,迎接超自然力的世界统治的到来,不惜让人类流血。纳夫塔讲到好斗成性的教士,说他们认为在对异教徒的战斗中牺牲比在床榻上寿终正寝更有价值,认为为了基督而被杀或者杀人不是罪行,倒是至高无上的光荣。很好,塞特姆布里尼不在场!他要听见这些言论必定又会扮演街头摇风琴艺人的角色,唱起和平老调来的——虽然对于反维也纳的争取民族独立和文明的圣战,他绝对不说一个不字。另一方面,正是对他这种偏颇的热情,纳夫塔自然不免给予蔑视和嘲讽。至少,只要意大利人还热衷于宣扬这样的情感,纳夫塔便会搬出基督教的世界主义来对抗,说他乐意称世界的每一个而不是单单某一个国家为祖国,并斩钉截铁地重复一位叫尼克尔的教团将军的话:对祖国的爱是“一场瘟疫,将确定无疑地导致基督之爱的死亡”。
很显然,是从禁欲苦行的观点着眼,纳夫塔才称对祖国的爱是“一场瘟疫”——因为,苦行这个概念对他来说有着无所不包的含义;在他看来,与苦行和上帝之国背道而驰的事物真叫比比皆是!不只对家庭和故乡的眷恋是这样,对健康和生命的珍惜也属此列。当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侈谈和平与幸福的时候,他正是以上面的理由对他进行指责。对肉体的珍爱,喜欢肉体的舒适,都遭到他大肆非难。他不留情面地对塞特姆布里尼指出,哪怕对生命和健康有一丁点儿重视,都是市民地道的反宗教行为。
一天,已经临近圣诞节,在踏雪散步去到“村”里和返回的途中,由这样一些分歧衍生出了一场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大论战,而且所有的人都参加了:塞特姆布里尼,纳夫塔,汉斯·卡斯托普,费尔格和魏萨尔——全都有点儿头昏脑热,都因在严寒中行走和谈话而激动,而麻木不仁;没有例外,全都有点儿哆嗦颤抖,不管他们是像塞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似的积极参加辩论,还是多半在旁听,只是偶尔插那么一两句话。总之,所有人全兴致勃勃,以致忘乎所以,常常走着走着就停下来,形成又比又划、七嘴八舌地忙忙乎乎的一群,挡住了去路,对其他行人全不在意,有的行人只好兜着圈子绕过他们,有的则同样停住脚,尖起耳朵,惊奇地听着他们天南地北地争个没完。
论战原本是由卡琳引起的,这位手指尖开了口的可怜的姑娘,前不久死了。汉斯·卡斯托普对她病情的突然恶化和死一点也不知道;否则,他便会以病友的身份去参加她的葬礼——何况他原本是喜欢葬礼的,他自己也承认。只是院里的保密规定,使他知道卡琳的去世太晚,等他得到消息,她已经在那个有一座顶着歪歪的雪帽子的小石膏像的园子里,被放平身体,永远地安息了,……汉斯·卡斯托普说了几句表示哀悼的话,就引起了塞特姆布里尼先生的谈兴,开始对他扶贫济困的活动,对他去看莱拉·格尔恩格罗斯小姐,看无事忙罗特拜恩先生,看肥胖的齐默尔曼太太,看那位“两个全都”夫人好吹牛皮的儿子,看死得很痛苦的纳塔莉娅太太等等,大肆加以讽刺,最后还加上一句,说他很可惜那些珍贵的花,汉斯·卡斯托普竟然拿它们去讨好这帮既无希望又可笑的混蛋。汉斯·卡斯托普却指出,这些受到他关照的人,除去纳塔莉娅太太和男孩特迪暂时不算以外,不全都死得很严肃吗?塞特姆布里尼随即反问,难道这就使他们变得可敬些了吗?可汉斯·卡斯托普回答,除去塞特姆布里尼所指的以外,还有所谓对苦难的基督徒的敬重哩。不等塞特姆布里尼驳斥他,纳夫塔便开始谈起中世纪那些治病救人的非常之举,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狂热行径来:国王的女儿们亲吻麻风病人恶臭的伤口,故意让自己染上这种病,并称自己身上长出的脓疮为她们的玫瑰,还饮洗脓血的水,饮完后说从来没什么饮料比这水更好喝。
塞特姆布里尼装出要呕吐的样子。不是那些情景和联想在生理上引起他恶心,他解释说,更多的是在这种对于仁爱行为的理解中表现出来的变态狂悖逆心理,使他反胃。接着,他挺直身板,恢复乐天和庄重的神态,大谈新时代人道主义的扶病济困的先进方式,谈到战胜瘟疫,谈到以讲卫生、进行社会改良以及发展医药科学等实际行动,去对抗人类的可怕灾难。
这类资产阶级的可敬举动,纳夫塔回答,对他刚才提到的事迹都甚少补益,而且对两部分人都如此:病人和受苦人得不到什么,健康人和幸福的人也一样;后者之所以对前者表现温柔敦厚,不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而是为了自己灵魂得救。须知,通过成功的社会改良,健康人失去了为自己灵魂辩护的最重要手段,病人则被剥夺了神圣的地位。因此,为了两部分人的利益,贫困和疾病应该长久存在;这样的观点将一直是正确的,只要可能坚持纯宗教的立场。
那是肮脏的立场,塞特姆布里尼宣布,是愚蠢的观点,对这样的观点他几乎不屑于驳斥。因为“神圣的地位”也罢,工程师跟别人讲的“基督教对苦难的敬重”也罢,统统都是谎言,都建立在欺骗、妄断和心理错觉上面。健康人同情生病的人,并将同情提高为敬重,是因为他简直无法设想,要是换上自己该如何才能忍受那样的苦难——这同情被严重地夸大了,跟病人毫无关系,只是一个思维和幻想的错误结果,表现在健康人把自己的体验方式强加给了生病的人,仿佛后者也是一个不得不承受病人的痛苦的健康人似的——这完完全全是个错觉。病人就是病人,有着病人的脾性和改变了的感受方式;疾病造就了病人,使他与它相安无事,谁也离不开谁;还有感知力的减弱、丧失、麻痹,以及自然的种种精神和道德的适应与缓解措施,都被健康人天真地忽略了。最好的例子就是这儿山上的一帮肺病患者,都那么轻浮,那么愚蠢,那么放荡,那么缺少恢复健康的诚意。简单地讲,只有那个敬重疾病的健康人自己病了,丧失了健康,他才会认识到,原来病人们自成一个等级,但绝不是体面的等级,而过去他自己对它是太认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