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36/68页)

在讲演课上,他委婉地表达出学神学的心愿,为了取得有朝一日被吸收入教士团的资格。这样做有了效果:他获准从费用较低和生活较简朴的“二等宿舍”搬到一等宿舍,仍然免费。从此,他吃饭有人伺候,住的寝室也一边挨着西里西亚的封·哈布瓦尔与夏马雷伯爵,另一边挨着从莫德那[34]来的迪·朗果尼—桑塔克罗西侯爵。纳夫塔以优异成绩毕了业,谨守自己的誓言,学生生活一结束就迁进毗邻的修道院,开始过试修士的生活,谦卑地伺候上帝,默默无声地服从,潜心虔诚地修炼。从这样的生活中,纳夫塔获得了无数与他狂热的初衷相符的精神乐趣。

在此期间,纳夫塔的健康却遭到了损害。倒不直接是试修士生活严格之故,因为身体并不缺乏营养,更主要在于心理精神因素。以他的聪明和机敏,试修士的课业对于他的天赋秉性正好适合,并且激励它们更好地发挥。他将整个白昼和一部分夜晚都花在做神功上;他审视自己的良知,沉思默想,静观求索,不知不觉被自己吹毛求疵、怨天尤人的狂热所左右,卷进了千万个难题、矛盾和论争之中无法解脱。纳夫塔令自己的导师失望,虽然同时也使他怀着巨大的期望;他用自己诡辩的狂热,用他缺少简单明晰的推理的言辞,日复一日地折磨苦恼着他的导师。“那么你又怎么样?”他眼镜片闪闪发光地诘问。……神父被逼得没法子,只好叫他去祈祷,以恢复内心的宁静:“无论如何,你得静下心来。”然而,他如果办到了,这样的“宁静”就表现为彻底窒息他个人的生活,变他为一个纯粹无生命的工具,一片精神墓园般的死寂,其可怕的外表特征是纳夫塔本人双目失神,对周围一切都视而不见地瞅来瞅去。这样的“宁静”他还是永远别达到才好,它将毁掉纳夫塔的身体。

这些讨厌的情况并没影响指导者们对他的器重,说明他们确实是精神品格非凡的人。两年试修届满,住持神父把纳夫塔叫去,和他谈话,批准他加入教士团。年轻的经院学者于是在隆重的典礼上被授予四个低等圣职,即看门者、辅祭者、诵经者和祛魔者的职司,并完成“普通的”宣誓仪式,将自己永远许给了教会。随后,他便被遣往荷兰法尔肯堡的神学院深造。

其时,纳夫塔刚好二十岁;三年后,由于受对他有害的气候的影响,加之用功过度,他从母亲那儿遗传来的肺病大大加重了,再呆下去定有生命危险。一次咯血让院方警觉起来,在熬过生死未卜的几个礼拜以后,纳夫塔马马虎虎算痊愈了,就被学院遣返回到原来的地方。在他曾经做学生的同一所学校里,他当上了年级主任,当上了人文学科和哲学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监视者。这原本也是照章办事;只不过,一般人在干这差事几年后还得重新回神学院去,以便继续完成长达七年之久的神学研究。可纳夫塔兄弟不能这样做了,他一直病体欠佳。医生和校领导判定,当地空气很好,管管学生,干点农活儿,对他来说暂时是适合的。这其间,纳夫塔修士得到了第一个比较高的圣职,有权在礼拜天望弥撒时参加唱《使徒行传》中的圣诗了——可这个权利他却无法行使,一则因为他完全是个音盲,再则他那病得喑哑的嗓音,也不大适合去唱歌。他呢,也就只停留在辅祭的职位上,没有授副主祭的圣职,更别提主祭啦。这时,他又咯起血来,体温也降不下去,只好由教团出钱让他到山上长期疗养,一养便拖了六年——疗养差不多已说不上,勉强过着修士的清贫生活,收入微薄得很,只好在病童中学里教教拉丁文,聊作补贴……

这段身世以及其他进一步和详细的情况,汉斯·卡斯托普都是在交谈中听纳夫塔亲口讲的。他常去那用绸子包裹起来的小房间拜访他,有时一个人,有时在同桌的费尔格和魏萨尔陪伴下;这两位也被他引荐给了纳夫塔修士。除此而外,他在散步时也偶尔碰见纳夫塔,便与他边走边聊,一直送他回到“村”里。——也就是说,他了解纳夫塔的身世全凭偶尔的机会,或者零零碎碎,一星半点,或者听他前后连贯地讲述。他认为它们不只对他本人有意思极了,还鼓励费尔格和魏萨尔也好好注意听,这两位自然照办。不过费尔格提了一下,对他来讲一切高深的问题他都摸不着边,因为只有这次患了肺病,才使他破天荒头一回超出了人生的平庸常规;相反,魏萨尔却喜形于色,他对一个贫贱出身的人交上好运感到欣喜,虽然此人看来暂时受了挫——总不能让树枝一直长到天上去呀——染上了和他一样的疾病。

汉斯·卡斯托普自己对纳夫塔的停滞不前则感到惋惜,不禁想起酷爱荣誉的约阿希姆来,既为他骄傲,又为他担心。约阿希姆以他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努力,终于挣脱了贝伦斯顾问的坚韧罗网,逃奔到军旗下去了。在汉斯·卡斯托普的想象中,他这会儿没准儿左手正握着军旗柄,举着右手的三个指头在宣誓吧。就像纳夫塔在向汉斯·卡斯托普介绍他的教团时自己所说的,他也曾对一面军旗宣誓效忠,也被接纳到了这面军旗之下。不过,他显然不如约阿希姆忠于自己的旗帜,他的言谈中有那么多离经叛道的联想发挥——自然,在听这位从前的或者说未来的耶稣会神父谈话时,作为平民与和平之子的汉斯·卡斯托普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教士和少尉彼此都欣赏对方的职业和地位,因而引为知己。要知道他们都属于战士等级,这个是,那个也是,而且在多重意义上是如此:都既要求“苦行”又重视等级,既要求服从又重视荣誉。后者在纳夫塔的教团中十分盛行,因为它也起源于西班牙,它的教规跟普鲁士的腓特烈后来在自己步兵中颁布的军规一样,原本都是用西班牙语拟定的,难怪纳夫塔在讲述和说教时常常用一些西班牙语词汇。例如他谈到“两面旗帜”,谈到所谓“两面旗帜”,在这两面旗帜下聚集着两支大军,准备决一死战:一面是地狱之旗,一面是教会之旗;在耶路撒冷,一切善良人的“总指挥”耶稣基督统率着教会大军——而在巴比伦平原,鬼王撒旦则是另一支大军的“主将”或者说首领……

“晨星会”的寄宿学校不是俨然一所军官学校吗?学生们被编成了团和连,严格要求施行教会加军队的礼仪,可以说就是“硬衬领”与“西班牙花边领圈”的中和吧。在约阿希姆那一行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荣誉和出人头地的观念,在纳夫塔的教团里同样显得多么突出啊,汉斯·卡斯托普想,只可惜生了病,纳夫塔不可能有大出息罢了!听他讲,他那教团全部由一些极有抱负的军官组成,人人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恪尽职守,出人头地,用拉丁文讲就叫“insignes esse”。根据耶稣会创始人和第一位将军、西班牙神父罗耀拉定的教义和教规,他们比那些仅凭健康的理智行动的人要更多地、也更卓越地完成自己的职责。而且还不止于此,他们要完成超过自己份额的工作,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像每个具有健康理智的凡人都可以做到的那样,好歹抵抗住肉体的暴动,而且要与感官享乐,与爱自己和爱尘世的倾向作斗争,即便在那些被允许做的事情上也如此。因为向敌人作斗争,亦即进攻,比只是自卫,比“抵抗”来得更有意义,更加光荣。削弱敌人,摧毁敌人!战斗规程中写着。在这一点上,它的作者,西班牙教士罗耀拉,又和约阿希姆的上帝即普鲁士的腓特烈的意见完全一致。腓特烈的战斗规程也是“进攻!进攻!打得敌人屁滚尿流!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