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丹凤翔 第一章 雨夜近危栏(第2/5页)

朱瞻基每念完一本折子,永乐帝都会先问问他的意见,再指出得失之处,爷孙俩就时不时交谈几句。

有关国是,内侍和宫女们都站得远远的,在旁边伺候着,孙清扬也在帐幔外候着,想着一会儿等朱瞻基回完事,她好算着时间去煎药,这个活虽然由内侍在做,但作为代太孙妃侍疾的孙媳妇,她必须在一旁盯着,才能表现出对永乐帝身体的挂心。

黄俨轻手轻脚地进来,对孙清扬道:“长春宫过来传话,龙惠妃娘娘让孙嫔您去一趟。”

孙清扬看了一眼仍在说话的永乐帝和朱瞻基,低声问道:“黄公公可知道龙惠妃娘娘找我去是为了什么事?”

永乐帝这次病倒,不知为何,并没有让他三宫六院中的任何一人在跟前侍疾,有人说他是被那年王贵妃娘娘被身边人毒杀的事吓怕了,所以更相信儿媳、孙媳,所以这一次就挑了端本宫的何嘉瑜、孙清扬担此重任。

实际上,最盼着永乐帝长命百岁的,就是他三宫六院的妃嫔们,毕竟,他的生死和她们的生死,是连在一起的。

以往永乐帝也都是让那些个妃嫔们在跟前伺候,盯着煎药、茶水、食物,这一次不知为何,指着让太子妃派端本宫的人来,说是他也该享享儿孙们的福气。

其实,真相孙清扬听朱瞻基说过,是袁天师给永乐帝讲,病重的人,看见鲜活的颜色、年轻的面孔,更利于恢复精神,就和经常抱婴孩,能够增加寿命和福运是一个道理。

所以虽然是侍疾,但瑜宁姑姑每天给她的打扮都是庄重又不失活泼,务必让永乐帝看着人,就觉得心情舒畅,精神一振。

也因此,宫里的娘娘们,就常召了乾清宫的内侍和宫女去问永乐帝的病情。

因为孙清扬和何嘉瑜每天要轮着班侍疾,所以娘娘们从来都没有直接叫她们俩去过。

故此,孙清扬会有如此一问。

黄俨笑道:“奴才想,多半是惠妃娘娘要找了您去问问皇上的身体情况。”

四个共同综理庶务的妃子里,这个龙惠妃,最沉不住气,她叫了孙清扬去问,也不足为奇。

听黄俨所说,孙清扬点点头:“那就有劳公公在这里仔细侍奉,我去去就来。”

“孙嫔您放心,这本就是奴才分内之事。”他招了招手,吩咐身边的小内侍杨宁,“好生领着孙嫔去长春宫,要是有半点闪失,打断你的腿。”

黄俨是永乐帝的近身内侍,最得宠信,又是司礼监的大太监,有他在这里,孙清扬很是放心,就随杨宁去了。

见孙清扬他们走了,黄俨问站在那儿的内侍和宫女:“平日里,是谁和小杨子一起给皇上煎药的?”

一个年长些的宫女站出来:“黄公公,是奴婢。平日里由奴婢和小杨子一起伺候着太孙嫔给皇上煎药。”

这个年长些的宫女,正是那天提醒几个内侍宫女不要乱说话的锦葵。

黄俨看了看她,温和地说:“一会儿吃了药,得给皇上做点儿滋补的汤水,免得这样子下去皇上龙体撑不住,你记得提醒太孙嫔,一定要皇上喝了才能再睡。”

黄总管几时这样和颜悦色过?锦葵忙不迭地答应了:“公公想得真周到,奴婢一定转告,等会儿小杨子来了,奴婢就去御膳房让他们给皇上备好汤水,这样吃完了药,滋补汤也炖得差不多了。”

“嗯——”黄俨点了点头,“是个有心的,想得仔细。就这么着吧,你们几个,好生在皇上跟前伺候着,一点也不能走神,不然小心身上的皮。”

虽然因为怕打扰帐幔那边谈话的永乐帝和朱瞻基,黄俨说话一直是压低了声音讲的,但他脸上露出的狠厉之色,仍然吓得立在那儿的内侍、宫女连忙答应:“公公放心,奴才(奴婢)自当尽心尽力伺候皇上。”

黄俨这才满意了:“好,这些个日子你们轮班侍奉,也很辛苦,等皇上康复,本公公定会为你们按功请赏。”

众人听了,都眉开眼笑:“多谢公公体恤。”

黄俨这才带着两个小内侍,巡看别处去了。

等孙清扬和小内侍杨宁从龙惠妃处回来,锦葵忙禀了这事。

孙清扬点点头:“你去吧,我估摸着皇太孙殿下也快禀完事了,等我去换身衣服出来,就开始煎药。”

她和小内侍回来的时候,雨已经开始下了起来,虽然有桃枝给撑着伞,还是淋了一些在身上,进殿前,她已经让杨宁和桃枝先去更衣了,进来见朱瞻基仍在回事,就准备自己也去换身衣服。

锦葵召了个小宫女过来:“伺候太孙嫔到偏殿去更衣。”

女眷们外出,都是带有衣服更换的,以免出现汤水、药渍洒到身上,或者是像今晚这种被雨淋湿的突发状况,孙清扬的几身衣服,都在偏殿的暖阁里搁着,有的时候永乐帝睡了,她也会在那儿眯一会儿。

等孙清扬换了衣服出来,朱瞻基已经离开。

落在瓦片上的雨点如同砸豆子一般,好像随时会把屋顶砸穿,塌天似的声音,桃枝小声和孙清扬说:“主子,这倾盆大雨,怕是要下一整夜吧,殿下这会儿出宫去,什么雨具也挡不住,怎么没有在这儿歇息呢?”

有几回,皇太孙殿下回事晚了,都歇在乾清宫里,他自小在内宫里长大,乾清宫一直有他的房间,即使搬到了北平新宫里,永乐帝也照样让人给他准备着。

一切照旧,只是和其他宫宇楼阁一样,比从前在金陵的更大、更气派。

孙清扬不以为意:“可能皇爷爷有事情吩咐他去做吧,留在内宫里,不那么方便。”

杨宁在一旁煎药,以前,这活是他和锦葵一道做的,今儿个锦葵要到御膳房去准备汤水,他就一个人准备,好在都是做熟的,也费不了什么事。

孙清扬就是在一边盯着,对照太医开的方子看有无增减,这样的侍疾,其实也就是表示下孝心。

“太孙嫔,药已经煎好了。”杨宁把盛在汤盅里的药捧在孙清扬面前。

孙清扬闻了闻,拿小银匙舀了一勺,吹了吹凉,然后尝了一小口:“今儿个这药,怎么有点儿甜?”

她这是试药。

杨宁哈腰赔笑道:“都是刘院使配的那些个药,分量没变,可能是里面的甘草成分更好些,所以喝着甜一些,皇上总说药太苦,今儿个这药甜,肯定不用劝半天了。”

这也说得过去,孙清扬看了看仍然锃亮发光的小银匙,点了点头:“那咱们给皇上拿过去吧。”

从煎药的耳房沿着大殿的廊下到寝殿时,大内侍王安正站在殿门前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