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第二十章 十年一梦(第6/7页)
“这就是我的房间,你让我上哪儿去睡?”
“那我回自己的房间。”我掀开被子想要下床,却被他一手按住。
“你就消停一会儿吧,今天我都快要被你吓死了!好好的,怎么会惊恐过度到窒息呢?”
“是明夷说的?”
“嗯。你为什么那么怕伍将军?”
“你告诉他我是谁了?”我拉住张孟谈的手,急问道。
“我什么都没说。明夷说你是他从小养在身边的巫童,因患有痼疾才会失态。”
“那他信了?”
“他自然是不信的。虽然你被蒙住了嘴巴,但他从小看着你长大,如何能瞒得过去?”
“他现在人呢?”我心中一痛,低声问道。
“伍将军原本是来见赵世子的,如今见了你便不肯走了,现在人还在大堂里坐着,非要你亲口告诉他,他才相信你不是阿拾。”我
默默掀开被子,披衣下床。
张孟谈一把拉住我的手:“你又要去哪里?”
“我要看看他。”我推开门,就着走道上昏暗的灯火摸到了转角。可站在转角,我的脚却不自觉地停住了。
我这是在做什么?难道昨晚看得还不够多吗?难道伤得还不够深吗?
不,我只看一眼,再看一眼……
我缓缓吐了一口气,又往前走了两步,用手扒着墙壁探头去寻他。
白日里喧闹的馆驿此时空荡荡的,昏暗的大堂里只点了一盏暗黄色的油灯,伍封独坐在斑驳的光影里,散乱的长发遮去了大半张脸。
半年前一别,再见已恍如隔世。他静静地坐着,我远远地望着,午夜的风呜咽着穿过门缝,挑动着忽暗忽明的灯火。
阿拾,我来带你回家……
阿拾,你是我求之不得的奢望……
阿拾,卸下你的防备好吗?如果你害怕,便让我来护着你……
阿拾,阿拾……
往日的记忆排山倒海般朝我奔涌而来。
“阿拾!”
我慢慢地抬起头来,原本端坐在案几前的人不知何时已近在咫尺,一呼一吸之间全是他的味道。
“小儿,你还活着,还活着……”伍封一把将我紧紧抱在怀里。
我抬头呆呆地望着头顶脱漆破败的木梁,突然很想开口问问他,你在我脑中说的那些话,到底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
“阿拾,你说话啊!你可是在怨我?”他抱了我许久才发现我的异样。
“伍将军,巫童既济是不会说话的。”明夷出现在我身后,他轻轻地把我从伍封怀里拉了出来,“不管将军此刻眼中看到的是谁,这都只是一场幻境。巫童的这张脸不过是将军心中的思虑所化。”
“阿拾,你告诉他,你是阿拾,你不是我的幻觉。”伍封捧着我的脸,急切地向我求一个答案。
我看着他,木然地摇了摇头,他的脸瞬间颓败,原本闪烁着点点星光的眼眸遽然隐入了黑暗。
“伍将军,逝者已逝,强求也是无用,不如放手吧……”明夷空灵的声音衬着摇曳的灯火,让此刻的一切犹如一场朦胧虚幻的梦境。
伍封用手指轻轻地抚摸着我的眉眼,他轻笑着,一如记忆中的温润。
我们就这样对望着,仿佛过了一世。
最后,他终于又变成了那个波澜不惊的秦将军伍封,他默默地朝明夷施了一礼,然后推开门大步走了出去。
我干涸了许久的眼泪在他关上门的一刹那,像不受控制的洪水从眼眶中奔涌而出。
夜尽,梦醒,人散。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昏暗、空荡的馆驿时,我才惊觉脸颊上的泪早已冰冷一片。
也许是时候离开了……
(第一册 秦国卷•完)
注释:
1.豆,古代盛肉酱、调味品或黍稷之类的盛食器,高脚,上有圆底浅盘。
2.五羖大夫百里奚,即百里奚,是秦穆公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羖,音同“谷”,意为黑色的公羊,在这里指黑色的公羊皮。秦穆公为了不让楚成王发现百里奚的才华,就拿五张羊皮,以奴隶的价格从楚国赎买了百里奚。百里奚也因此得名五羖大夫。
3.菰,音同“孤”,指今天的茭白。秦汉以前,茭白都是谷类作物,会开花结籽,人们取籽煮饭。南北朝以后,因为一种菰黑粉菌的侵入,茭白无法正常开花,继而茎部变粗,成为“茭白笋”。
4.姆师,古时以妇道教女子的女师。清梁章钜《称谓录•姆师》有记:“吕温文姆师教之,如琢美玉之易成。”
5.吊釜,没有底足的锅。
6.筍,即笋。竹胎、竹萌都是古时候对竹笋的称谓。
7.甲戌,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左传•哀公•哀公十一年》
8.春秋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称姓方式有二十几种,最常见的便是氏+姓、谥号+姓。春秋末年,姓氏逐渐合一,便又出现了新姓+名的称呼方式。
9.瑚琏,古代祭祀时盛放黍稷的尊贵器皿,夏朝叫“瑚”,商朝叫“琏”,用于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10.《东方之日》,出自《诗经•齐风》,男女相悦之诗。歌于此处,是为了致敬陈陶《陇西行》里的那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1.国人,先秦时期住在内城的平民,地位相对较高,通常是手工业者或是小奴隶主。有的地方,国人甚至有参政的权利。
12.野人,与后世表达的含义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野人是指生活在外城里的农民、奴隶。他们负责耕种、服劳役、向国家提供赋税,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地位极低。
13.箭服,亦称“箭室”或“箭箙”,古时用以盛放弓箭之具。
14.《子衿》,选自《诗经•郑风》。
15.六舞,古代歌颂帝王功绩的六支乐舞,分别是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大韶》、禹的《大夏》、汤的《大濩》和武王的《大武》。这六支舞蹈,是贵族男子必须学会的舞蹈,而女子和庶民是没有资格学习和表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