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第3/3页)

得举家娇惯长大的秦知宜,天资聪颖却惰懒爱娇,不喜拘束,恣意小性。生活骄奢不说,还格外挑剔。幸好秦氏一族在豫州家大业大,能纵着她挥霍几辈子也不伤根本。

桑荷去买了几个榆钱窝头和小豆粥回来,秦知宜只掰了一块尝尝味,嫌弃粗糙就再也吃不下,余下的都赏了丫鬟们。谢氏笑话她是丝绸嗓子玉瓶胃,被秦知宜抱着胳膊撒娇,车里笑语阵阵。

秦家此行入京,要在京中长住。

谢氏的胞弟,秦知宜的舅父,因政绩斐然,于两年前调任回京,升任户部郎中,年纪轻轻仕途一片光明。随后他家书一封,惠及亲人。

家中有人在天子脚下扎根,向上发展的路被打开,秦家顺势决定将珠宝商行开至京中,秦家三公子能跟着舅父读书考取功名,秦知宜也能在京中寻一门贵亲。

并非秦家贪恋权贵,只是秦父秦母将秦知宜看得眼睛珠子似的,把豫州适龄公子看了个遍,也没看上一人配得上自家明珠。只能将眼光放到京中。

不过话说回来,父母只盼婿郎品行高洁、雅正温润,秦知宜本人却另有追求。

只有近看细品,才能发掘到他这一身衣料,费的功夫有多厉害。

好比一道糕点,从外面看什么也没有,甚至普普通通。

只是看着要比其它的糕点外形更完善。

但其实那内里,层层内容丰富,十足讲究。

秦知宜一天到晚都在琢磨这些事儿,光是那料子的织法,都和小柳氏探讨了不下三日。

谢晏根本就不知道,他夫人说要给他准备夏衫,既不是在外面买,也不是拿现成的布匹量体裁衣。

而是连他身上用的布料都是现织的。

此等待遇,便是天皇贵胄,才堪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