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腊月二十四晚。
安丘县衙门众人还未回家。
前去接纪大人的范县丞他们还没回来, 大家不知道该不该走。
李师爷再次道:“没事,都回去吧,按理说今年已经开始放年假。”
年假还是跟纪大人学的, 大家喊得很顺口。
腊月二十二开始放假,但这几日大家陆陆续续还是过来。
主要是纪大人不封印, 大家总觉得少点什么。
本以为他二十三会到家, 可再看那道路积雪,范县丞就道:“不能骑马, 至少要到二十四才能回来了。”
说着,范县丞他们就去接人。
差役道:“再等等吧, 年前不看到纪大人,总觉得少点什么。”
“对,纪大人这一趟出去,还找回来种棉花的本事,我们只是在这等等,也没什么。”
说话间, 纪楚跟马典吏终于进城了。
一到县城里, 就感觉比外面暖和不知多少倍, 而且马上到家,都放松不少。
范县丞还道:“等到明年修好路, 情况就会好很多吧。”
纪楚点头, 肯定会的。
到了衙门。
满屋子的人等着, 纪楚也不磨叽, 直接按排李师爷的安排吩咐下去, 随后道:“今年封印了。”
众人立刻开怀。
就是啊。
必须等纪大人做这个仪式,他们才觉得今年的差事结束了!
衙门大家拿着丰厚的年礼回家,唯独宋教谕留了下来。
宋教谕要说的, 肯定是明年县试。
跟往年不同,往年安丘县作为下县,只有五个去州试的名额。
但今年的安丘县已然成为中县,则有十个名额。
十个啊。
再加上如今安丘县的学生水平提高。
宋教谕就更紧张了。
原因不言而喻,水平高,名额又多,意味着明年安丘县的秀才考试,大概率一鸣惊人,也有可能一败涂地。
毕竟是升中县的第一场考试。
这关乎宋教谕接下来的前程命运。
十个人去考。
也不知道能考中几个。
其实要推后几年,宋教谕肯定不怕的。
安丘县如今启蒙的孩子多,找出的好苗子更多。
但那到底是孩子,要等个七八年才能成才。
说完情况后,纪楚摸摸下巴:“那怎么不组织场集训。”
集训?
宋教谕看过来,就听纪大人道:“挑选年末考试前二十的学生,再让其他私塾推荐不错的考生,组织一场集训,直接突击两三个月。”
这是最快的速成方法。
毕竟秀才考试,其实并不算特别难,而且如今接近应试,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
退一万步说,就算集训之后,能考上秀才的也不多,但至少能快速提高大家水平,对下一次考试也有帮助。
宋教谕沉默,咬牙道:“好,我这就去。”
在这焦急是没用的,还不如提高学生们的水平。
就是这事劳心劳力。
学生们大概率愿意,老师们还要他去说。
这点就不是纪楚的事情了。
管着县学的人是宋教谕,他肯定有办法。
说起来,纪楚对本地县学的关注度,确实不算高。
等宋教谕要离开。
纪楚开口了。
“宋教谕,你有没有想过,县学不能只专注科举。”
不能只专注科举。
这事纪楚之前虽然没说,宋教谕却是领悟到一些。
可县学不专科举,那做什么?
“培育英才。”纪楚答道,“不是只有背四书五经,方是英才。”
说着,纪楚把《棉花要术》拿出来。
“宋大人请看。”
这是一本专精棉花种植的书籍,堪称全面。
可惜能口述出这些专业技术的白婆婆却不识字。
如果县学不只攻科考,而重视起农科,工科呢。
宋教谕看完,还是不太理解。
如今主流思想便是如此。
读书科举仕途。
这是条极顺畅,同样能改变人生的路。
多少贫寒子弟,就是在科举里走出来。
即便是眼前的纪大人,同样如此。
纪楚听出他的意思,反而问了另一句话:“你我都是举人,可一个做教谕,一个做县令。”
“真的是能力问题吗。”
不等宋教谕反驳,纪楚就道:“不是,因为最开始让我做县令时,并不知晓我的能力。”
造成这个结果的,就是因为纪楚运气好,朝廷整治腐败,让他有补缺的机会。
正因如此,才放弃继续考进士,赶紧过来做官,因为大家都知道,错过这次,以后可没有这样好的机会。
“官职有限不说,那些能考上的学生自有前程,实在考不上的呢?”
宋教谕渐渐听进去,又听纪大人继续道:“再者,农业,科技,这两项,极为重要。”
其实农业方面,平临国的发展已经很好了。
科举工科则并不算重视。
偏偏安丘县几次发展,都离不开这些技术,也是被如今读书人看不起的巧器。
如果办一所兼顾工科的县学,岂不美哉。
“兴盛墨家?”宋教谕震惊,“没想到您如此喜爱墨家。”
工科是墨家的,倒也不算错。
墨子就是出身于手工业者,还精通器械制造。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他们的想法。
现在都重儒术,兼用法家,墨家的地位确实并不算高。
那咸安府的蔡先生则是个例外,谁让本事极大。
纪楚想要的,就是让官学兼顾工科教育,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成就。
说白了就是,纪楚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在安丘沾桥两地,更是尝到当代先进农具的好处。
所以想要着重发展科技。
平临国人才辈出,只要好好培育,必然有一批英才出现。
到时候无论是捣鼓出新玩意,还是记录下各地技术进步,那都是极好的。
否则像这棉花的种植技术,还真的要失传了。
再要捡起来,又要耗费许多精力时间。
宋教谕觉得自己受到了冲击。
主要以前读书,就是为了科举,现在突然转变想法,确实需要适应的时间。
纪楚说完,也没让宋教谕当场做决定。
筹备工科学校的事,确实不简单,要慢慢来才成。
两人齐齐叹口气。
不过宋教谕已经意识到,现在的官学只重科举,确实有弊端。
天下间的官员足够多了。
现在需要的,正是匠人蔡先生,以及沾桥县的白婆婆。
他们都是英才,只是如今的官学里面,没有培育他们的位置。
纪楚收好棉花要术,又看看外面再次飘起的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