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第2/4页)

虽说天时不能改,但他们拼尽全力,总能跟老天抢点收成,不至于小旱小涝,都要双手一摊。

纪楚跟宋教谕又说了些明年县试的事,不出意外的话,过了初六,该来集训的考生就来了。

今年去府试的名额多了些,希望他们可以把握住机会。

送走宋教谕,衙门可真剩纪楚一个了。

不过等他走到内宅,家人朋友都在,还有乖乖蹲在门口等他的追风。

纪楚还看到李师爷的儿子李纹,手里同样捧着书本,他明年也要下场考试。

今年十七的李纹学问并不算好,反而很喜欢跟范县丞一起习武。

范县丞也不吝啬,教了李纹跟纪振两人,都是军中的拳脚功夫的。

能耐心习武的,多半坐不住读书。

估计这会看得也很痛苦。

纪楚问了之后,李纹哭丧着脸道:“纪大人,不是我说,今年县学考试,我都排名倒数了,这是真考不上。”

李师爷夫妇两人捂着脸。

李娘子也喃喃道:“这估计随我。”

“算了,我也只是个秀才。”李师爷也开口了。

“总会有出路的,纹儿年纪还小。”纪楚安慰,又看向娘子。

陶乐薇松口气,专门拿了姜糖水过来。

连着在雪地里走了两日的路,还是要暖暖身子的。

这个年就在李纹痛苦的读书声度过。

身边人多也是调侃。

就连他爹娘也逼迫了,科举读书这事,确实看天分。

当然,年后的集训班肯定也没他的份,只能在家闷头苦读。

不只是他苦读,整个安丘县的书生们皆是如此。

突然多了五个名额啊!

证明机会大大增加了。

这份读书的氛围,让刚启蒙的孩子们都感受到,提前感受科举读书的“可怕”。

同样激起他们的斗志,平日好好读,不要临时抱佛脚啊。

但在备考的书生里,其中一人有些坐不住,颇有些一心二用。

林元志是集训中的一员,按理说应该专心备考才是,可他还惦记着棉花的事。

他听说纪大人找到一位会种棉花的白婆婆,已经整理成册。

林元志对那本书十分感兴趣。

到底跟着官田种了一年的棉花,还知道棉花的好处,故而十分好奇。

这林元志是安丘县通拜村的人,官学改革后考进来的。

但去年县试他没能进前五,故而考完试就被分到官田记录情况。

跟其他读书人不一样,林元志并不觉得到田间是个丢人的活,他家都是种地的,这不过重操旧业罢了。

也正因为他的认真,被谢主簿挑中,专门负责棉花的记录。

伺候了一年的庄稼,现在知道有更好的种植技巧,不好奇才是怪事!

一边是马上到来的县试,这关乎能不能去州城考州试。

另一边是心心念念的棉花。

真的太难抉择了!

要是今年没考过县试,其实也不错?

听说衙门需要人手誊录笔记,他字迹还算工整,正好过去。

“林元志,专心读书。”

大年初六就被拉过来给学生补习的夫子厉声道:“在想什么?”

谁家好好的假期不过,被喊过来给学生补习啊。

可看到宋教谕私下给的年礼,他们也不好不来。

过年的他们还奇怪,宋教谕怎么送那样重的礼,原来在这等着他们!

甚至投其所好来送,自己喜欢茶杯,对方就送茶杯,其他夫子喜欢好笔,宋教谕直接割爱送了支顶好的紫毫笔。

算了,好好教他们,希望今年学生们不给县学丢人。

也不知道今年十个名额,能有几个考中秀才。

去年一个张文胜,就让大家兴奋了。

今年又会如何。

县学这里在“加班”。

衙门内宅同样如此。

纪楚一家三口。

加上李师爷一家三口,除去备考的李纹之外,所有人都在誊抄《棉花要术》。

陶乐薇现在的字也不错了,抄写书籍也没问题。

现在大家抄录的版本,是经过纪楚整理过的。

目录,简介,大标题小标题应有尽有。

一看就是本合格的专业技术类书籍。

页面上的目录写着,白花妹,正是白婆婆的名字。

李纹闲的时候还插了句嘴,这书整理起来也不容易,您怎么不把自己的名字写上。

纪楚肯定不会这么做。

倘若他名字写上,跟窃取别人劳动成果有什么区别。

不仅不加自己名字,经过白婆婆同意后,还把她生辰年份都写在上面,简单写了她的生平。

想来等这些书传到曲夏州,甚至平临国各地,无数人都会知道,在沾桥县有这样一位厉害的白婆婆。

但到底还在年关,大家张弛有度,慢慢抄写即可,也算过年消寒。

大冬天的没地方去,一边抄书一边闲聊,也是乐趣。

李师爷写着写着,叹口气道:“爹娘在家中,不知道怎么样了。”

这句话一说,众人难免想起老家的亲人。

陶乐薇也道:“我娘每年冬天手都冻裂,今年给她带了些这里的伤药,不知道能不能好。”

他们家乡远离安丘县几千里,算起来也两三年没回了。

纪楚没见过纪家人,不过从时时来的信件里,大概知道家里人的情况。

纪楚爹娘身体都好,大哥加上振儿一共五口人。

二哥家也是五口,三姐三姐夫一家四口同在一个村子。

十几口人,基本都在种地,三姐夫农闲的时候,会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做货郎。

乐薇家里人口原本也不少,五个女儿一个弟弟。

女儿们都出嫁,弟弟前几年娶了媳妇,听说也有俩孩子了。

陶家里,乐薇最在意的就是她娘亲。

纪楚道:“曲夏州这边冻伤严重,用这边的药膏,肯定会好起来的。”

陶乐薇点头,又听相公道:“等明年棉花收获,提前送几套棉衣过去,做好保暖,冻疮就会好些。”

众人闲聊着,其间还有大户差役们过来拜年。

大家知道纪大人不讲那些虚礼,过来带的礼物也不会格外贵重,多是说几句家常。

一年到头,过年是最放松的。

火盆里还烤了黄豆,炒得很脆,放松的时候吃几粒,还有周大人送来的好茶叶,纪楚也拿出来分吃了。

想到周大人,纪楚又看看手里的棉花要术。

好像有点对不起他怎么办。

之前觉得棉花产量太低,不想让有钱人抢了去,所以直接把棉花以尊卑分。

现在棉花产量估计能上来,过几年就不用严格限制了。

所以不用那样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