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人最后的私密,生猛有料(第7/10页)
2.惺惺相惜,堪称“文人相亲”之典范。
苏轼虽去,朝中反对变法之声不减。王安石在遭受诬陷之冤与丧子之痛后,罢相辞官,回到江宁老家。两人一先一后离开了庙堂之高而处江湖之远,终有机会冰释前嫌。
元丰初年,王安石的“朋党”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向神宗皇帝上奏,说苏轼“谤讪朝廷”。神宗震怒,传旨将苏轼逮捕入狱。不久,苏轼被定罪候斩。除其弟苏辙外,满朝文武无人敢为他求情。此时王安石身在江宁,待他得知这场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时,苏轼罪名已定,性命危在旦夕。想到国家正值多事之秋,而苏轼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王安石立即派人快马加鞭赶至京城,将自己的亲笔书信呈给神宗皇帝。信中说道,目前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切不能因为苏轼写了一些不中听的小诗就错杀良才。神宗皇帝对王安石敬重有加,看过信后,觉得颇有道理,便下旨释放苏轼,将他贬到黄州。
元丰三年,苏轼奉命从黄州移居汝州。途径江宁,想起隐居于此的王安石,深为过去王安石能够不计前嫌冒死相救而感动不已,于是趁此机会专程拜访,以消除多年的隔阂。王安石听说苏轼来到江宁,马上披蓑衣戴斗笠,骑着瘦驴风尘仆仆地赶到渡口与苏轼相会。两人在江边煮酒和诗,通宵达旦。两人同游数日,畅谈甚欢。
事实上,两位集文学底蕴与政治卓见于一身的风流人物,从未成为真正的敌人。政见上不可调和的矛盾,仅仅在于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二者的初衷,都是为国为民,绝不存在对错之分、忠奸之别。王安石与苏轼,于文学中的相互钦佩,于政治上的彼此宽容,使多年的官场恩怨最终烟消云散,成为中国历史上“文人相亲”的典范。
陆游与唐婉到底是不是表兄妹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9300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生前就有“小李白”的美誉。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打击,仕途上遭受当权派的排挤、爱情上也给世人留下了一声叹息。
唐婉,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她是陆游的第一任妻子,后因陆母的原因,两人被迫分离。
关于陆游与唐婉是否是表兄妹?学界一直也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野史《齐东野语》记述:“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后村诗话续集》《耆旧续闻》亦有关于二人关系的记载,大致结论就是,陆游的母亲和唐婉的父亲是兄妹,也就肯定了陆游、唐婉的表兄妹关系。
但从《宝庆续会稽志》里我们可以查证:唐婉祖籍山阴,父亲唐闳、爷爷唐翊。但陆母是唐介的孙女,祖籍江陵。两地相隔较远,况且两家并无宗亲关系,所以陆游和唐婉并不是表兄妹关系。
我们可以从陆游的《渭南文集·跋唐修撰手简》《宋史·唐介传》以及王珪《华阳集·唐质肃公介墓志铭》找到一些线索,陆母是江陵唐氏,陆母的爷爷是北宋三朝元老,所以唐介以下都有正史记载,唐介孙子的名字都是以下半从“心”字命名,即懋、愿、恕、意、愚、谰,并没有无“心”的唐闳,也就是说,唐闳并不是陆母的兄弟。那么陆游和唐婉的表兄妹的关系就无从谈起了。
在刘克庄的《后村诗话》中有这样的记述:“某氏改适某官,与陆氏有中外。”意思是唐婉与陆游被拆散后,嫁给一个叫赵士程的人。这个赵士程和陆家有亲戚关系。从陆游的《渭南文集·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王明清《挥后录》以及《宋史·宗室世系》《宗室列传》《公主列传》中我们可以得出,陆游的姨母唐氏是宋仁宗女儿秦鲁国大长公主的儿媳,赵士程是秦鲁国大长公主的侄孙,可以得出赵士程的确与陆家有亲戚关系的结论。
我们可以仔细地分析,陆游和唐婉确实是从小一起长大而且青梅竹马,既然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固然深厚,那么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要在别人家长大,不可能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林黛玉进大观园一样。那么可以推出一个结论,陆家和唐家必定是有一定关系的,那么表兄妹之说也就有其成立的可能性了。
另外从陆游的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中我们可以看出,导致陆唐二人分离的原因是唐婉不能生育。这里也有情理不通的地方,不能生育可以纳妾,为何非要弄得生离死别。这样也从另一面反映了唐婉可能不是陆母的侄女,因此表兄妹之说又陷入泥潭。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这是唐婉《钗头凤》中的句子。在横遭不幸的时候她说了句“世情薄,人情恶”,这是否从侧面反映了表兄妹之说纯属子虚乌有。陆游生性豪放,如若和唐婉从小一起长大,在其诗词中必有可查之作,我们没有找到这样的诗篇,但也不能否定什么。
在这里大致把各种关于“陆游与唐婉是否是表兄妹”的说法概括于斯,不论野史还是正史,我们考究的是论证的合理性和历史的真实性,不可偏颇其一,也不可全信,读者斟酌之。
大儒朱熹曾严刑拷打军妓
宋朝的大儒朱熹,号晦庵,是南宋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在哲学上继承二程理论,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是儒家的理学大师。他所著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位为士子必读的教科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为孔子的粉丝,他非常反对“孔子杀少正卯说”,认为这个言论是后人以孔子的名义散布的谣言,是故意污蔑孔子的。而朱熹本人在孔子的言论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其他理论,但都遭到了当时许多人的反对,其中一个叫作唐仲友的人反对得最为激烈。
在思想上,朱熹延伸了孔子的想法,但在行动上,朱熹却没有像孔子那样干脆利落,他一心想要从侧面打击唐仲友。当时,朱熹正好担任了两浙的盐官,便想从经济上抓到唐仲友的小辫子。
但可惜的是,朱熹审核来审核去,却发现这个唐仲友实在是个两袖清风的清官,这让朱熹十分郁闷。一计不成,他便想再生一计。为官之人最怕两件事:一是经济问题,二是生活作风问题。
既然经济上找不到纰漏,那就在生活作风上找茬子。唐仲友的把柄实在不好抓,于是朱熹便找了一个妓女,逼迫这个妓女承认自己和唐仲友有着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朱熹本想着借这一招搞臭唐仲友的名声,好给唐仲友安条罪状,以拔除这个眼中钉,但他没有料到,他找的这名妓女居然不听他吩咐,死活不承认自己与唐仲友有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