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人最后的私密,生猛有料(第9/10页)
雍正在位的某一年,刚过完新年,掌修国史的翰林院修撰王云锦,在上完早朝回到家中后,因为觉得十分无聊,便请了几个朋友到他家中打牌、玩游戏,玩过几局后,忽然发现有一张纸牌找不到了。众人翻遍了四周也没有找到这张纸牌,因为缺少纸牌,游戏无法继续,大家只得悻悻散场。
过了一阵子,早已将此事淡忘的王云锦向雍正汇报完工作后,雍正忽然问起了那一天,王云锦在干什么?
回忆一番后,王云锦老老实实地告诉雍正他那天在家里玩牌,雍正听后显得很满意,他夸赞王云锦诚恳实在,然后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张纸牌。王云锦一看,正是当日家里丢失掉的那张纸牌,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假如刚才王云锦说了谎,那可能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可见王云锦一直是处于雍正的监视之中的。至于监视者是当天一同玩牌的友人,还是家中的仆人,抑或是躲在暗处的某个卫士,根本不得而知。
为雍正卖命的情报人员来源于各个阶层,各个地方。不要认为替皇帝当情报员的都是无名小卒,其中也不乏身份显赫的政要。清代值得一提的大间谍应该算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了。曹雪芹因为一部《红楼梦》名垂千古,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却鲜为人知。不过在当时,曹寅也要算是皇室的红人。
曹寅作为康熙皇帝的伴读,二人从小一同长大,康熙对他十分信任。康熙继位后,便任命曹寅为江宁织造。这个职务是个肥差,是内务府里最有前途,也最能捞油水的职位。除了为宫廷采办购买各种御用物品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隐蔽职责,便是暗中查访民众的意愿、社会风气等,相当于一位皇室便衣调查员。
曹寅除了每日的日常工作外,还要负责将他调查到的各种消息、舆论动向,以及各级官吏治理政务的绩效等等大小事宜,通通整理好汇报给朝廷。换句话说,也就是担任了皇帝的耳目,是一名间谍。
能担当此重任的必然会受到皇帝的青睐,所以曹家显赫一时也不足为奇了。但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仗着皇恩浩荡发达起来的曹家,自然也就避免不了皇恩尽失后的衰败。
在《海滨人物抄存》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天津人周人骥是雍正丁未的进士,曾任礼部主事一职,后来他到四川考察学务三年。在任期间,周人骥勤勤恳恳,遵守礼法,操守廉洁,政绩十分优秀。就在他任期将满,即将回京的前夕,他的一位仆人向他辞行,周人骥感到很奇怪,便问道:“我马上也要回京城,向皇上复命,我们可以一起动身,你何必急于这一时就离开呢?”
那个仆人说道:“我也要回京复命,而且必须要比你早回去。”在周人骥的追问下,这个仆人才说自己原来是大内的一名侍卫,是在周人骥要来四川任职时,朝廷派来监视他的。这次回京,仆人就是要把周人骥的表现向朝廷汇报,以便于朝廷进行奖惩。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清代雍正时期的官员时刻处于一种高压威慑的环境之中,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潜伏在四周的告密者告密,从而招致杀身之祸。曹雪芹这个大家族的衰败也是因为告密者告了密。
清朝的官员在高压政策下,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普遍怀揣着一种畏惧不安的心理。首先想到的是迎合,见风使舵。当时一个名叫李祖陶的人对社会风气进行了准确而生动的描述:“人情望风觇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人心世道,实有关系。”
刘墉怎么可能是“罗锅”身材
前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不仅引起了全国关于反腐败的大讨论,轰动一时,而且剧中主人公那刚正清廉、不畏权贵、幽默诙谐的“罗锅”形象,更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成为平民百姓茶余饭后的美谈佳话。
电视剧的创作与演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却也掩盖了历史的真相。当我们拨开层层迷雾,便会发现,这位声名显赫、清誉卓著的“宰相刘罗锅”,既非宰相,更非罗锅!
既然有“宰相刘罗锅”的说法,为何又说刘墉不是宰相呢?这就不得不提封建王朝的宰相制度了。明朝以前,历代王朝均有宰相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只是称谓稍有不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由于疑心太重,为防止高官重臣夺权谋反,便下令废除宰相一职。其后,明朝设立了“内阁”,成员为“殿阁大学士”,由皇帝钦定,协助处理国家大事。到了清朝,“清承明制”。清朝雍正八年时取消“内阁”,建立军机处。而皇帝之下统管文武政事的最高行政官员便是“大学士”。之后的“军机大臣”和“总理大臣”,都是跟大学士一样的权职。
虽说此时的大学士与前朝历代的宰相相比,权力相差甚远,但仍具有天子之下众臣民之上的显赫地位。所以在世人看来,大学士与宰相无异。史籍中有记载,刘墉于乾隆五十年由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四年被降为侍郎阁学,到嘉庆二年得授体仁阁大学士。于是,电视剧在需要突出主角的情况下,便以“宰相”称之。
至于说刘墉是“罗锅”,那更是笑谈。电视剧里弓腰驼背的刘墉,是为了增添幽默诙谐的影视效果。然而,稍微留意一下清朝取士选官注重“身、言、书、判”的标准便可知,科甲出身的刘墉,不可能是“罗锅”。“身”为首,可见最重要的条件即形体,为官者必须五官端正,身无残疾,以示官威。毕竟在封建社会,“有碍观瞻”也是件避之则吉的大事。
虽说是笑谈,然“刘罗锅”的称号并不是空穴来风。有史书记载,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但当时的刘墉已是80老翁,弓腰驼背可能是衰老的征兆,而非“罗锅”的恶疾。
刘墉一生,虽无宰相之名,却曾履宰相之职。清廉刚正之余,不乏圆滑机变之态,尽显封建王朝一代官家为人处世之道。而“罗锅”之名,在后人看来,钦佩之美誉更多于敌对之嘲讽,笑而言之,未为不可。
曾国藩为何放弃称王
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中国农民运动的高潮,伴随着太平天国产生的还有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清王朝最具实力的军事力量。而此时,清政府八旗军的战斗力早已孱弱不堪,因此曾国藩成为晚清的柱石。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又手握兵权,且政客门生满布天下,可以说清政府的半壁江山都在他的掌控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