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纵横天下的牛人们,连死也充满阴谋(第5/8页)

说法一:被诛杀。

《资治通鉴》明确地记载了起义军失败后,徐敬业、骆宾王被叛军诛杀的场景;《旧唐书》也肯定了诛杀骆宾王的事实。

说法二:逃跑。

《新唐书》记载的是骆宾王在兵败后逃跑了。

在武则天死后,李显即位,为了表扬骆宾王为大唐江山做出的牺牲,他下令郄云卿在全国各地搜集有关骆宾王的诗作,并要求对其兵败后的下落做出严密的调查——在兵败后他接触了哪些人,并吩咐要遍访骆宾王的好友。起初郄云卿认为骆宾王可能已被叛军诛杀,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得到的线索越来越多,他便提出了逃跑这个说法。

说法三:出家。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在杭州灵隐寺,碰到一个老和尚,那老和尚替他对了两联妙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据说此人就是骆宾王。但是后来有人再去找,却怎么都找不到了。

2005年,中央电视台《见证·发现之旅》栏目播出的专题片《骆宾王》。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骆宾王研究专家骆祥发向媒体公布了自己这么多年研究骆宾王下落的结果,他说骆宾王兵败被诛杀的论证值得怀疑,因为官方的史册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这本身就值得商酌。他还提到在他家的宗谱上面也有关于骆宾王逃出后隐身在江苏南通一带的芦苇荡,辗转一段时间后,客死南通、埋骨黄泥口的记载,说骆宾王终年70岁左右。

司马昭处死嵇康,内幕不简单

嵇康为何被杀?两晋的史学家都有记载,却是各执一词,不足全信。我们姑且从论证的角度给读者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历史带我们去了解嵇康的生前死后。

第一种说法是:祸起吕安一案,后遭钟会陷害。

鉴于嵇康在魏晋时期的影响力,高干子弟钟会欲借嵇康之名提高自己在名士中的地位,但嵇康深恶此人,便对钟会不予理会,由此钟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偏不凑巧,嵇康的好友吕安有个漂亮的妻子,其兄吕巽垂涎弟妻美色已久,趁吕安外出,将弟妻灌醉进而奸污,并陷害其弟,说其不孝,曾殴打母亲,吕安因此身陷囹圄。嵇康为了向官府说明真相也被传召至官府。庭审时,一个在幕后等了很久的小人——钟会出现了,他告诉司马昭:“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又说,当时曹氏心腹将领毋丘俭起兵造反的时候,嵇康就极力支持,而且嵇康、吕安这些人平时言论放荡,不拘礼法,有违孝道。做皇帝切不可留这样的人,应尽早除之。帝听会言,遂杀嵇康。

这个说法有很多逻辑不通的地方:第一,告吕安不孝,需要有足够的证据,魏晋以孝治天下,不孝乃是大罪,不可妄下结论,必须有吕安母亲的证词才可定罪;第二,就当吕安不孝,但是先前阮籍在母亲服丧期间曾饮酒吃肉,司马昭并没有追究,但此案为何一定要治吕安死罪呢?这就有失司法的公正性了。

另外,钟会陷害嵇康之词也有不通之处。第一,毋丘俭反叛的时候,嵇康已移居山阳,也就是说嵇康有不在场的证据。第二,魏晋时代名士们大都蔑视礼法,狂放不羁,强调精神自由,展现个性的可爱。如若按此定罪,当诛者何止吕安一人?

第二种说法: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嵇康有个特殊的身份——曹操的孙女婿。嵇康曾在山阳一住就是十几年,其他地方倒是无所谓,但山阳这个地方司马氏就比较敏感了,因为汉献帝被贬以后就曾在这里居住过。嵇康难道是思故主?这个罪名可不轻啊,够杀嵇康一千回的。

嵇康从来都不与司马氏往来,好友山涛举荐其出任吏部侍郎,他不光拒绝还写了与山涛的《绝交书》。司马昭曾欲借嵇康的影响力为自己正名,但嵇康却以“非汤、武而薄周、孔”拒绝,这在名义上已经表达了对司马氏篡位的批驳。更为要命的是,嵇康在当时太有影响力了。他因吕安案被捕入狱以后,3000太学生请愿,而且打出如不释放嵇康,他们愿意和嵇康一起坐牢的口号。这下把司马昭给镇住了。他没有想到嵇康在文士中有如此高的影响力。这严重威胁到了他执政的基础,于是他下定决心必除嵇康而后快。也算是杀一儆百了。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嵇康的死有两条线,一明一暗。明的一条是吕安一案,暗的是嵇康不与司马氏合作并且反对司马氏篡夺曹魏天下。这两条线就注定嵇康必遭杀身之祸。两晋的诸多史学家掩耳盗铃,替司马氏掩饰罪行,把嵇康的死归咎于钟会的诬陷。这就导致很多人对嵇康的死因不加怀疑,致使我们没有看到事实的真相。

黄巢,你是自杀还是他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时诗兴大发,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

英雄不问出处,谁能想到一个贩盐的低贱之人仅用五年的时间就把唐僖宗赶出长安?这个出身下层的人打着救民于水火的旗号在还没有巩固新生政权的时候就开始做愚蠢的事情——宣布称帝。他春风得意,沉醉在大明宫烟花缭绕的美酒当中浑然不觉的时候,唐朝的军队已经悄悄逼近了他。仓促应战的结果可想而知,他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了山东,自此没有任何音讯。于是他如何终老便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在唐朝史上关于黄巢的记述中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个是被杀,另一个是自杀。显然这两种说法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

据《旧唐书·黄巢传》中有关黄巢死因的记述是这样的:“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也就是说黄巢兵败后,看到生还无望,便让他的外甥林言把自己杀掉。同样记载的史书还有《资治通鉴》《桂苑笔耕录》《北梦琐言》。林言是黄巢身边的禁卫队首领,也是黄巢最亲密的人,但是林言却拿着黄巢的首级去投唐。这是一个事实,其中有怎样的故事却不为人知。如果林言并未杀黄巢,却背上沉甸甸的卖主求荣的千古骂名,也的确冤枉。

但《新唐书》对于黄巢的死却是这样记载的——在黄巢兵败狼虎谷后,他见大势已去,生还无望,为了保存反唐血脉,便让自己的外甥林言拿着自己的首级去投唐。但是林言不忍心杀掉自己的舅舅,于是黄巢便选择了自刎,却没有当场咽气。林言随后就斩下黄巢的首级去降唐军,不料中途遇到沙陀人,沙陀人求功心切遂将林言也杀了,将两人的首级一同献给了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