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纵横天下的牛人们,连死也充满阴谋(第7/8页)
在为袁崇焕鸣冤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崇祯的为人。大家都知道崇祯并不是一个荒淫无道的君主,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难得的明君——他励精图治,想要复兴明朝的繁荣。这样一个勤于政事的皇帝,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杀掉袁崇焕呢?
袁崇焕的死可以说是袁崇焕和崇祯双方的责任。
崇祯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凡事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崇祯在即位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已经衰败不堪的国家——朝堂上结党营私,民间流寇蔓延。这样的国家现状让崇祯十分愤怒,他立志要振兴国家。而他偏激的性格让他认为一切都是因为士大夫无能。他渴求人才,对大臣们寄予极大的希望,这些希望有些已经超出了大臣们的能力,所以一旦崇祯对这些大臣感到失望,他就会对他们十分怨恨,想要杀掉他们。正是因为这样,崇祯在位的17年中,被他斩杀的大臣不计其数。崇祯曾感叹,说满朝无可撑局面之人,其实这种局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他自己造成的。
在对待袁崇焕的问题上,崇祯也是同样的态度。最初他对袁崇焕寄予了厚望。袁崇焕在面见崇祯时曾对他说,在五年之内就能够收复辽东,这让崇祯十分高兴。但是这只是袁崇焕想要安抚崇祯的说辞,后袁崇焕在许誉卿的提醒下,更改了自己的说法。这让已对袁崇焕寄予了厚望的崇祯感到十分失望,袁崇焕也因为自己的不谨慎埋下了祸根。
袁崇焕有时行事鲁莽,让崇焕感到十分不愉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毛文龙虽然是一个贪功、冒饷、不肯受节制、难以调遣的人,但是他的存在确实起到了牵制清兵的作用。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后,辽之东南战场从鸭绿江到旅顺的主要城镇、海港、海岛以及属国朝鲜,都先后被后金占领了,明朝痛失了大片的领土。毛文龙的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到处作乱,最后更是投降了大清。这些都足以让崇祯更加不满袁崇焕了。
历经多次战败的明朝,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战守。但是一贯以天朝自居的明朝是不会接受这样的建议的。所以当袁崇焕提出议和时,自然引起了崇祯的反感。虽然后来袁崇焕小心翼翼地争得了崇祯的认同,但是崇祯并不希望被人知道自己在和后金对话。这会让他觉得颜面无光。所以袁崇焕和皇太极关于和议的书信都是私下往来的。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容易让人抓住把柄,大做文章的。
崇祯三年十月发生的一件事让崇祯对袁崇焕更加感到不满,就是皇太极攻打了明朝的京师一事。这次事件本和袁崇焕无关,因为皇太极是率精骑十万,绕道察哈尔,避开袁祟焕把守的锦远防线,进入中原。在他们攻占遵化之后,得到消息的袁祟焕急忙赶来救援,于是后金的军队改道进攻了京师。袁崇焕又急忙来到京城,历经艰苦的抗争,袁崇焕终于赶走了皇太极的大军,但是护城有功的袁崇焕并没有被朝廷所理解,他们认为后金大军是因为袁崇焕的失职才得以攻入中原,更有人传言正是袁崇焕将清兵引到京城之下的。对于这些传言袁崇焕没有很好地应对,这也就加深了崇祯心头的猜忌。
这些加在一起已经使得崇祯对于袁崇焕十分不信任了,这时皇太极的反间计更是让崇祯的怀疑达到了最高点。但是反间计只是导致崇祯杀死袁崇焕的导火索,因为袁崇焕从下狱到处斩共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崇祯虽然偏激,但并不昏庸,他不可能察觉不到这是皇太极的反间计,但是此时他已经对袁崇焕失望透顶了,对他来说,即使有袁崇焕在,他的边疆依然不安稳,清兵依然能够大摇大摆地绕过山海关骚扰边境,这些都让他感到十分愤怒,再加上袁崇焕没有兑现他的五年承诺,这一切都成了崇祯处死袁崇焕的原因。
处死袁崇焕之后,崇祯也冷静地思考了很久。他在崇祯八年八月、十四年二月、十五年闰十一月、十七年二月,先后四次下诏,可以说他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是十分后悔的,但是生性多疑的他始终无法做到与将士共甘苦,最终他只能在满朝无人,群臣负我的想法中等来了明王朝的覆灭。
杨贵妃死得没那么浪漫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安禄山大举攻入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带领嫔妃及贴身侍卫连夜仓皇出逃,于第二天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此时随行的将士骤然发起叛变,杀死了当朝宰相杨国忠,随后又将矛头指向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众将士神情激愤,一定要杀杨贵妃以绝后患,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不得不“命力士赐贵妃自缢”。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绝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绝别,“遂缢死于佛室”。《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757)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还有人说她是吞金而死。总之,各种说法不尽相同。
一年后,唐玄宗派宦官改葬贵妃,结果去的人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从此民间流传出贵妃遗体失踪,贵妃可能没死的惊天奇闻。于是,一千多年来,人们纷纷猜测杨贵妃自缢是由其侍女代替的,而贵妃本人却乘机化装潜逃到了别的地方活了下来,甚至有人说杨贵妃是随“遣唐使”逃到了日本。今日的马嵬坡上重建的贵妃墓馆也只是一座衣冠冢。四川天国山脚下的红梅村有一座千年古墓,村里人世代流传着这是一座贵妃墓。经过挖掘,事实与村民的传说相去甚远。一千多年前的马嵬坡上究竟出现了什么意外?贵妃遗体失踪,贵妃可能没死的传闻是真的吗?
关于墓中的香囊,人们在查找史料的时候发现了新旧唐书两种不同的记载。在《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也就是说只有香囊,而不见了贵妃的遗体。
倘若叛乱的将士没有在杨贵妃死后去检验她的遗体,那是否预示一千多年前的马嵬坡上真的会有什么意外的情况出现呢。那件神秘的挖墓事件所产生的疑惑一直困扰着人们,贵妃的遗体为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倘若她的肌肤已坏,去的宦官为何不改葬她呢,却只带回了她生前佩带的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