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三合一】着晋封为从二品昭仪,统领六宫事。(第4/5页)

楼尹声音平稳,却能让在场所有官员听清。

“至东阳围场围猎,虽古来有之,但兹事体大,陛下及贵人们身份尊贵,若此行有异,臣等万死不辞。”

“前朝旧例,围猎要提前四月拟定,经由礼部、户部、宗人府等一起拟定仪程,方能下旨,昭告天下。”

景华琰跳过前面那一步,直接昭告天下了。

由礼部出来反对,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他话还没说完,另一道身影就出列。

说话之人,是梅贤妃的大伯父梅有义。

他去岁入京述职,考评为优,已擢升为工部尚书,位列使相之一。

“楼大人此言差矣,”梅有义声音洪亮,“不过是驻跸行宫仪程,难道礼部需要四月才能拟定?”

他微微睁开眼睛,炯炯有神看向楼尹。

“礼部的官员们,也太无用了。”

————

大楚未设宰相职官,也未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理论上来说,大楚没有宰相。

姚相因功劳卓绝,历经两朝,又是顾命大臣,因此朝中上下都尊称他一声姚相。

有时皇帝都这样唤他。

不是宰相,堪比宰相。

开国皇帝以一人政治的弊端为由,直设凌烟阁,一般为五至七人,多为尚书、枢密使、都督、宗人府职官兼任。

一般而言,凡有四位尚书、两位武将及一名宗亲。

人数皆为单,在票拟和列名时,同一政策能分出是否。

入阁能臣,多青史留名。

满朝文武,皆以入阁为必生追求,人人都想位列阁臣。

如今阁臣之中,除户部尚书姚文周,还有兵部尚书郑定国、吏部尚书年铮海、九城兵马司都督冯季、枢密使牧锋、宗人令孝亲王。

前礼部尚书王端因年事已高,今岁告老还乡,如今凌烟阁刚好空了个位置。

各方势力早就盯上这个唯一的空缺,元徽六年元月虽是新年休沐,朝野内外依旧风波不停。

姚家想要推举的自然是楼尹。

郑定国是两朝元老,年及而立才高中进士,他兢兢业业,夙夜在公,终在四十五岁那一年入阁拜相。

他是个顽固纯臣,资历虽不及姚文周,但他年长,又得景华琰尊重,姚文周从来都没有拉拢过他,知晓是白费力气。

另外吏部尚书年铮海和孝亲王都是两面派,两个人跟个墙头草似的,谁声音大就听谁的,一点主见都没有,哪一派都不入,却哪一派都可听。

这种墙头草,姚家也没必要拉拢。

冯季则是景华琰一力提拔上来的武将,因此同郑定国一样,都是效忠皇帝的纯臣。

而牧锋是护国将军,常年驻守京郊大营,拱卫京师。他铁面无私,谁的话都不听,更是难以亲近。

如此一来,凌烟阁只剩一个名额。

原礼部尚书王端倒曾是姚氏一系,奈何王端年纪比郑定国还大,身体还特别不好,今年实在支撑不住,景华琰便恩赐他回乡荣养,给足了体面。

他这一走,姚文周立即感受到孤木难支的窘迫。

尤其侄女姚听月又被降位挪宫,从此常伴青灯,这更令姚文周忧虑。

所以近来的朝堂之上,姚氏的人多有动作。

他们想要的,自然是凌烟阁最后一个名额。

但姚相心里很清楚,景华琰怕是不会轻易妥协。

去岁那么多世家说倒就倒,谁求情都毫无用处,如今看来,这位年轻帝王是动了杀心的。

他隐忍数年,最终不想再忍下去了。

可人都贪婪。

到手多年的权利要是拱手让人,比死亡还令人难受,姚家被先帝托得太高,政敌太多,已经骑虎难下了。

一旦姚家大厦将倾,所有曾经的仇人就会一哄而上,到时候的惨痛,姚文周想都不敢想。

此时听梅有义的攻讦,姚相眼观鼻,鼻观心,不为所动。

倒是楼尹好歹也是天子近臣,他听到这话,话锋一转:“梅尚书此言差矣,就是因礼部官员能力卓绝,忠心不二,才有陛下临行下诏的宽泛。”

“臣是为陛下清誉着想,若起居官行录于实录之上,后世人如何看待此事?故而恳请陛下收回成命,由礼部加急出具行事仪程,方能合理合规。”

楼尹瞥了一眼一言不发的姚相,继续道:“臣之言还未说完,梅尚书就迫不及待跳出来攻讦下官,存的是什么心思?是否真心为陛下效忠?”

梅有义却一点都不恼怒。

他老神在在站在那,冷冷开口:“若礼部能直接督办,便跪下磕头领旨便是,何苦说这么多冠冕堂皇的废话,蝇营狗苟,不堪大用。”

说到这里,梅有义一躬身:“陛下,东阳行宫数年未用,为减省岁用,一直没有修缮维护,但若陛下愿往,臣立即便领工部官员至东阳行宫修缮,必不耽误陛下行程。”

若是姜云冉在场,一定要为大人们的口舌之争鼓掌。

一个个都是辩论高手。

一边要贬低对手,一边还要给景华琰拍马屁,上一次早朝,怕是要掉一百根头发。

姚相让楼尹跳出来说几句似是而非的话,并非是为了反对皇帝,而是要引出梅有义,同姚氏针对起来。

他要让景华琰擦亮眼睛,梅氏自诩书香门第,自诩百年氏族,实际上又是什么样的货色。

梅有义惯会说漂亮话,又会拍马屁,有人自然不齿他的秉性。

然梅有义的能力却很强。

为官二十载一路高升,所治理的州府百姓皆感念他的清廉仁善。

人无完人四个字,在他身上淋漓尽致提现出来。

从他们两人开始,两家派系就争执起来,甚至各种声音杂而不一,各方都参了一脚。

景华琰端坐在龙椅上,冷淡吃茶。

他终于按照姜云冉的叮嘱,把一壶胖大海都喝完,便把银茶盏放到桌上。

啪的一声,太极殿倏然一片宁静。

上一刻人声鼎沸,喧闹如市,下一刻落针可闻,寂静如夜。

安静得可怕。

梁三泰声音高昂:“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朝臣们面面相觑。

都有些回不过神来。

景华琰姿态很放松,他右手把玩着腰间的荷包,淡淡的开口:“此事已定,各部立即出行事单,安排围猎之事。”

说罢,他也不等朝臣们再说什么,直接了当站起身来。

哗啦啦,朝臣们不管心里如何想,倒是不约而同跪倒在地。

“恭送陛下。”

景华琰走了,朝臣们依次起身,心里算着时刻,等景华琰的身影彻底消失在太极殿,才小声议论起来。

皇帝陛下早就把事情定下,今日听他们争执那么长时间,最后还是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