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第4/4页)
不过一个时辰,曹颂便来禀报,说三日前清晨,有个身着靛蓝直裰的瘦弱男人,从东水门码头,搭了王老三家的客船。
祝无执轻笑,站起身道:“走,同我抓人去。”
曹颂见主子面色带笑,不似刚来时的冰冷,但心里莫名一突,隐隐不安。
他不敢胡乱猜测,点头称是,带了十几人跟在主子身后。
祝无执快马疾行至汴京不远处的陈留县码头驿站,命驿丞调取这两日码头客船停泊和启椗的信息,确定了王氏客船是昨日未时离开。
按照这个行船速度,以及汴河不同河段河道宽度和流速,他很快判断出那搜船应当再有两日到达宋州。
他带着人,不眠不休,疾驰一日半,方才到宋州南关码头驿站。
此时日渐西沉,码头人潮涌动,声音嘈杂,祝无执负手而立,眺目望去,只见霞光铺满整个河面,天与云与水,共用一色。
他收回视线,侧头对曹颂道:“赁艘船,找个好些的舵工,再问驿丞借些弓箭。”
曹颂点头称是,行礼退下。
不到半个时辰,曹颂就弄来了东西,祝无执登船,负手立与甲板上,遥望腾起夜雾的汴河。
*
是夜。
温幸妤躺在狭小的舱室内,毫无睡意。
正值夏日,蜗居在个不太透气的逼仄船舱内,她头疼的厉害。
再加上她本就没怎么坐过船,这几日不知趴在甲板的围栏边吐了多少次,整个人都有些发虚。
直到今日,才算是稍微适应了一点。
她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穿好外衫,走到甲板上吹风。
河上白雾漫漫,熏风阵阵簇浪,星子铺满河面,更有渔火点点。硕大的明月高悬空中,在水面上映出虚幻倒影。
晃晃悠悠,随水波动,被行过的船撞碎,复又合拢。
她看着河景,吹着凉风,闷痛的头舒服了许多。
站了许久,夜色渐深,河风裹着潮气扑面,温幸妤忽然又觉得有点冷。
旁边也没休息的年轻书生打量着她,笑着搭话:“这位兄台,你准备去往何处?”
温幸妤拢了拢衣襟,笑脸迎人:“去扬州,投奔亲戚。”
书生点了点头,笑道:“我也是去扬州,只不过我是回家。”
温幸妤点了点头,并未再多说话。
出门在外,还是谨慎些为妙。
那书生正想问面前的瘦弱少年,是否参加了今年春闱,余光就瞥见前方忽然现出一簇明亮灯火。
他眯了眯眼想看清是干什么的,可惜夜雾浓重,只依稀辨出是艘船。
他指着那点亮光,疑惑道:
“兄台你瞧,好像迎面来了艘船,也不知是干什么的……”
温幸妤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灯火逐渐划破浓雾,两船相向而行。
不过眨眼的功夫,她就看清了情况。
那是艘比她所乘的船要大些的客船,甲板上站着十来个人,各个黑衣覆面,像是凶煞的强人。
不等她反应过来,船就被逼停。
船家着急忙慌带着几个水手到甲板上,朝对面扬声喊话。
“来者何人,为何逼停我们的船?”
温幸妤顿觉不妙,悄然后退,就听得那边高声回应。
“皇城司捉拿嫌犯,无关人等,暂且避让!”
说罢,远远抛过来个令牌。
船家没读过书,就认得几个字,哪里识得出令牌真假?他匆匆一看,心想只要不是谋财害命的强人就行,至于到底是什么人,想抓谁,那也与他无关。
思及此处,他堆笑道:“马上走,马上走,官爷们请便,请便。”
说完,他立马招呼甲板上的人回舱室。
温幸妤听到皇城司三个字,心神紧绷,脸色骤白。
不会的,祝无执不会这么快查到。
汴京水系发达,码头不知凡几,还有陆路,更不用说她扮做男子,在东水门码头登船时并未登记姓名,理应不会这么快……
她垂着头,缀在几人当中往回走,安慰自己:或许只是皇城司其他人办案,与祝无执无关呢?他总不能不顾筹谋,胡乱动用皇城司的人,抓她一个无关紧要的女子。
走了约莫十来步,就听得身后传来不疾不徐的脚步声,随之是她熟悉的、畏惧的、最不想听到的低沉嗓音。
“温莺,你还想去哪?”
【作者有话说】
[1]化用自《喜迁莺梅雨霁》宋周邦彦
[2]引自《东京梦华录》卷一河道篇。
文中夏至习俗、码头、航线等内容,皆略微仿宋。
将近8k,码了一晚上,好困好累[爆哭]。
宝们求灌溉呀[可怜][抱抱]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