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无题

大冬天的挖掘工事绝对不是一个容易的活。

因为冬天的土都冻得硬邦邦的。即便是用铲子、锄头都很难挖掘。

但是这也是非常模拟朝鲜寒冷天气下的野战工事了。

毕竟打仗这种事情是不分时间的。

避光无烟野战灶这种东西真的是中国军人被美国佬逼到绝境了。

朝鲜战场上美军飞机和火炮真的太猖狂了。

在后期志愿军得到了苏联的大量炮火。

尤其是喀秋莎的补给后,中国倒是在局部的炮战中获胜了,压着美国打。

但是飞机这一点是真的无解。因为种种原因,苏联和美国无形的达成一种默契。

美国假装不知道朝鲜战场有苏联飞行员。

苏联也假装自己没有派飞行员前往朝鲜。

两个大国都很克制,为的就是避免把朝鲜战争打成第三次世界大战。

苏联自然不用提,二战把他们整整一代年轻人给打完了。他们现在可以说是极度缺乏正当年的青壮小伙。

这也是为什么米高扬和斯大林在发现中国能弥补苏联食品轻工业上的差距时,两人都显得很高兴,甚至尽可能满足中国这边的需求,很多地方苏联商务部的官员都是准备据理力争的。

但是在米高扬和斯大林的授意下,其实都放水过去了。不然的话,李强就是苏秦张仪附身,也做不到空口白牙的从苏联那边要来三亿卢布的外贸,而且很多还是先款后货啊。

米高扬也不会听着手下说造不如买的时候直接选择了从中国买啊!

这不仅仅是因为苏联的工人成本昂贵。

同时也是因为苏联没有那么多青壮劳力去从事轻工业的发展。

苏联人口的缓解差不多要到六十年代才算是彻底走出人口危机。

为了鼓励人口生育,苏联还推出过全世界大概也只有苏联出过的荣誉:苏联母亲荣誉勋章。

生育且健全抚养了六个孩子的母亲可以获得一级苏联母亲荣誉勋章。

生育且健全抚养了五个孩子的母亲可以获得二级荣誉勋章。

苏联母亲的获得者不仅可以获得荣誉,还有经济上的一些奖励。

这是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展开的人口激励政策。

因为苏联国土实在是太大了,而人口又实在是太少了。如果苏联有中国的几亿人口,斯大林甚至可能会考虑西伯利亚大开发计划。

因为缺少人口,苏联在这个阶段对美国的很多行为都是隐忍和克制的。

不触犯到它的核心利益,北极熊就只是趴在那儿看着。而对于美国来说,其实他们也不是非常好过。

二战结束之后,残酷的战争让很多士兵都患上了严重的战争创伤后遗症。

再加上二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开始出现的反战情绪,其实美国政府也清楚的知道,鼓动全国人民发动一场全面战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家都认为二战结束了一切的战争,人类历史将从此将战争史终结了。

再加上保守主义和孤立主义的回潮,这些人对美国政客来说可是一张张的选票!

这些人选出来的政客上台,自然也是要吹保守主义和孤立主义。

尤其是很多政客上台演讲时的发言都是说要保证美国从此成为一个和平的国家,不在介入战争等等这些容易获得民众好感的宣言。

所以杜鲁门和国会山的老爷们也知道自己该怎么选。

两个超级大国互相保持默契。“你搞你的米格走廊,我假装不知道有苏联飞行员存在。但是你也不要太过线,不要让飞机直接飞到前线和我们打。不然就将视为苏联对美国的正式开战。”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比如说米格战斗机的飞行半径,机场的距离,油料的补给等等。

但是其中最关键的还是美苏之间的相互克制。

这是一种双方没有签署协议,但是却又心照不宣的默契。这导致了朝鲜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员的活动范围只局限于保护中国后勤运输路线的米格走廊。

而当时稚嫩的中国航空兵是需要听从苏联教官指挥的。

后世很多人不服气苏联人指挥这个时期的中国空军的事情。

但这事儿你还真不服不行,那个时空中中国飞行员有多少懂飞行战术的?

就是有王牌飞行员也是在朝鲜战场上一次次练出来的。

这导致了中国飞机对空中的援助是很有限的。

而失去了空军的援助,仅仅依靠防空火炮,导致了原本时空中中国军队对美军空军几乎没有威慑力。

后方修整的时候要时刻小心美军轰炸。

导致了很多后勤只敢在晚上生火,因为晚上他们可以想办法把火光遮住。

但是白天他们可没办法把烟盖住。

所以志愿军在前线只能吃冻土豆和炒面粉。

就算是前线下来到二线修整也很难吃到热食。

只有大后方才有稳定的热食供给。

这种憋屈的日子让中国军人耿耿于怀。

于是这种夜战无烟避光灶才被后来发明了出来。

一个半地下的烧火灶,三个延伸出去的地下烟道,烟道的尽头是半地下的立方体空腔。

在烧火的时候在这些空腔上铺盖起泥土或者是草木,这样一来烟就不会形成冲天的烟柱。

只会在地上冒着淡淡的蓝烟,这种蓝烟离地不到一米就基本上完全消散不见。

而且这种灶台烧火可以说完全看不见火光。

七连的战士就是在训练这个。同时训练的还有防炮工事,利用简易掩体和山脊朝向的反斜面工事等等。

七连的同志们干了大概三个小时,孙腾宇就听见有一个战士肚子里传来了一声长长的: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