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老教授

火车抵达哈尔滨之后,彭德怀就先自行离去了。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忙,上了军方来接他的吉普车后就和李锐、周总理告别了。

因为周总理到了哈尔滨,所以哈尔滨方面派出了迎接代表。

但是这个年代的迎接工作和后世比还是很俭朴的。

市长和书记等领导人在车站接车,然后简单寒暄也就走了。

没有过度的封闭车站导致旅客滞留的现象。

迎接全程也很快,周总理上了迎接他的车。他要先去哈尔滨市委和省委,先检查黑龙江今年的工作。

李锐和王鸣岐,以及其他王鸣岐的学生则上了另外的吉普车,车辆载着他们直接行使向了食品厂。

食品厂那边也搞了个欢迎列队。

因为全厂上下都知道北平要来大能人,要让食品厂三年后达到年产糖浆一百万吨的规模。

这将让哈尔滨第一食品厂一跃成为中国东北,不!

是一跃成为整个亚洲首屈一指的第一糖厂,哈尔滨将成为亚洲糖都!全厂的工人都很兴奋,在食品厂工作有好有坏。

坏处呢,是天天闻着里面的香味,但是自己又吃不到,这太让人闹心了。

没办法,现在生产的膨化食品和方便食品。要么是苏联的外贸订单,要么是军队的订单。

光是这两个订单就把哈尔滨第一食品厂的产能排满了。

甚至人手还显得不够,张冠林不得不又招聘了一百多名工人。

不过在食品厂工作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生产膨化食品和军粮的时候,多少会有一些损耗的碎片和不合规的产品。

这部分产品还是可以吃的,这个没问题。就是没办法作为商品出售,拿来当商品卖太寒碜了。

这部分残次品就会有工人们以成本价向工厂买走,带回家吃。这就像是面包厂会卖面包皮一样。

虽然都是些碎渣和残次品,但在这个年代也是好东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设的工厂,对工人的劳动福利相比于民国时期是大不相同,可谓福利拉满。

工资不拖欠,加班有工资,节日或多或少会有点小福利。五月节最少能有两个粽子,八月节也能有俩月饼。

工厂还有员工食堂,吃饭的价格和自己买菜做饭一样。

这些福利和待遇相比于苏联工人来说那是还差许多。

但是对从民国时期过来的国人来说,这已经是难以想象的日子了。所以新中国仅仅成立一年多,国营工厂里工人对工厂的归属感就异常强烈。

相比于民国时期上海纺织厂老板要求每天开饭前工人必须要唱歌颂老板的《赏饭歌》不同。

这些工人是真心实意的希望食品厂好。

所以当李锐等人到来的时候,全厂工人都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看着那一张张笑脸,李锐有些迷失。

怎么会有人真的会喜欢站在厂门口列队欢迎领导呢?

他们的脸上的笑容却是真诚的。李锐莫名的想着,或许某些人曾经也经历过这样的待遇,并且沉醉其中吧。

但是当屠龙者成为恶龙,也就变成了让小学生雨天里列队欢迎自己吧。

不过还没等李锐多想,他和王鸣岐教授就被张冠林等一众厂领导迎接了进去。

张冠林看着年轻的李锐,上面已经给了通知了,这是北平曙光厂(曙光厂是基地对外的一个掩饰,表面上是一个综合工厂)的主任。

级别听说很高,是部级领导。这个时代年轻就当领导不奇怪。

毕竟二三十来岁的将军也不是没有过。

“李主任,王教授,欢迎欢迎啊。我们在食堂准备了……”张冠林的话还没说完呢,王鸣岐直接打断他说道:“糖化车间准备好了吗?”

“呃……好了。”王鸣岐转头看向李锐:“主任你饿吗?”

行吧,教授都这么问了,李锐还能说啥?

他只能说:“不饿。”

王鸣岐点点头:“不饿就好。我也不饿。大家饿吗?”

他转头看向自己带的那群学生。

好嘛,教授都没饿,学生敢饿吗?即便现在已经中午十二点半,大家都还没吃午饭。

学生们也只能说:“不饿!”

回答的异常整齐。

“好,大家都不饿,我们先去看糖化车间吧。”王鸣岐对着张冠林说道。

都这样了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张冠林带路,一行人走到糖化车间厂房外。

这里原本是准备做膨化食品车间的,现在已经被改造了,内部原本就有暖气管道,现在按照要求又多加了两条。

东北的工厂基本都要有暖气,不然冬天根本无法开工。

孙腾宇和方然正在糖化车间内做最后的准备了。

他们也没想到李锐和王鸣岐会现在来,按时间李锐等人现在应该在吃午饭呢。

“主任,教授,你们就来了?”“嗯,车间好了吗?”

“好了,按要求改建好了。问题不大,封闭了所有窗户,不见光。加湿问题也好解决。

要求发酵用的大缸,张厂长死乞白赖的从酱油厂厂长手上借了两百多个大缸。每个大缸可发酵五百公斤淀粉。”

王鸣岐点点头:“两百多个大缸,现阶段也够用了。我要求的熟化淀粉都准备好了吗?”

方然说:“熟化淀粉自然有。每天食品厂加工食品,需要处理的淀粉都是海量的。土豆淀粉每天管够。

西伯利亚的土豆正在源源不断的送来。苏联人很喜欢我们用高档副食品换他们的土豆。”

李锐这个时候笑道:“那以后我们用糖浆换土豆,不知道苏联人会不会更开心?”

王鸣岐说:“不管苏联人开不开心,反正糖浆是要搞的。大家最后检查一下糖化车间,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就开始干活。”

好嘛,教授下车也不休息,直接开始干活。

老教授都以身作则了,年轻学生能怎么办?

自己还不如老教授吗?

这下李锐和张冠林以及一众厂领导就只能在旁边看着了。

因为这些技术活他们也不会啊。老教授忙起来了,很多工人也跟着自愿帮忙做杂活。

后面张冠林让各工的组长也来了,做好基层组织工作。

一群人忙而不乱的在糖化车间开始工作。

一车车淀粉被运了过来,装进发酵用的大缸。第一批糖化发酵,王鸣岐准备先搞一百缸,确定没问题在搞两百缸。

但是不要小看这一百缸的工作量,一群人足足忙到晚上七点多,开着电灯干活才把一百缸做完。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加入霉菌这一工序是王鸣岐带着学生们亲自做的。

他自己亲自盯着看。当最后一缸封上后,他才擦了擦汗:“好了,搞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