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2015年的制糖法与对中国人的好感

“多少?!一百万吨?!”张冠林跌坐在地上颤颤巍巍不可置信的看着孙腾宇和方然。

要说张冠林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主了。但是听到这两人说的话,他依旧是震惊的一个踉跄摔倒了。

他顾不得爬起来,直接问两人真伪。

孙腾宇和方然连忙拉起这位老厂长,然后方然说道:“对,一百万吨糖浆,糖浆不是糖。是糖水饱和溶液。三百公斤糖浆大约含有单晶糖180公斤到二百公斤。”

“乖乖,一百万吨,那也有六十多万吨糖啊。”张冠林从地上爬起来后依旧是不可置信的神色在喃喃自语:“乖乖,不得了啊。”

“我这里有全国产糖的资料。”作为一名食品厂厂长,张冠林对食品类的资料也是收集的很完善的,他说道:

“1949年我国产糖量为20万吨。在全球国家中,产糖量排在第二十六位。”

“今年,国家新建了几个制糖厂,还有地方上也有小型的制糖作坊。我们1950年糖产量大约在25万吨到28万吨之间。主要是小作坊的数据不好统计。但是预估就是这么一个数了。”

“乖乖,年产量一百万吨糖浆,六七十万吨糖啊。我这一个食品厂要生产三倍于全国的白糖?”张冠林想想就眼晕。

按说他也是见过大场面的。

当年伪满洲国的时候给日本当面粉厂厂长,不过张冠林极度厌恶日本人,那时候就和抗联勾勾搭搭算是个地下党了。

提供了很多情报给抗联,让抗联去截日本人的面粉车。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张冠林直接入党就和东野掺到一起去了。

为东野管理生产面粉和粮食的工厂。解放后哈尔滨成立食品厂,就把他给调过来当第一任厂长了。

五十岁的张冠林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啊。

战争年代和小日本斗智斗勇都过来了,但是他现在却很发憷。“这么多糖浆,厂里的密封罐和仓库都不够用啊。”

“车间怎么办?”“还有地皮。”“还有工人。”“糖要怎么运啊。”“从哪儿扎糖啊?”

张冠林走来走去,嘴巴里念念叨叨的就没停过。

他的问题很多,但是孙、方两人却无法回答。因为很显然,基地里弄出来的这种形式制糖的方法是保密的,他们出来的时候还没有,所以他们现在也不知道。

但是既然能发电报来说,三年后让哈尔滨第一食品厂年产淀粉糖浆一百万吨,那么基地必然是有什么把握的。

所以孙腾宇开口道:“张厂长,上面既然有了安排,那我们也不用去顾虑什么。上面必然有技术下来支持的,过两天技术专家就到了。我们还是先赶快把第四和第五车间改造的事情搞起来吧。”

“哦,对对对!”张冠林一拍脑门:“先把基础搞起来。剩下的事情就等专家来吧。”时间进入十二月,东北大地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

嘟——一声汽笛划破了林海雪原的宁静。

一列漆黑的蒸汽火车冒着炙热的浓烟,如巨兽一般奔驰在苍茫大地之间。

李锐坐在列车上凝望着窗外白茫茫的大地,一时之间愣神了。“小李主任,看着这雪原发呆呢?”

把李锐从发呆中叫醒的是坐在他对面的周总理,在周总理的旁边坐着的是彭德怀。

彭德怀现在是东北和北平两头跑。现在已经成立了东北边防军,其中有相当部分是要入朝参战的。

东北气候和朝鲜相似,他们都在做适应性训练。

同时也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对美军的作战方式做针对性训练。

包括对空袭的隐蔽,对装甲目标的摧毁,对防空的伪装等等。解放军虽然说消灭了国军,说起来是打了不少胜仗。

但实际上对美军的战斗经验还是不足的。

第一,美军的火力密度不是国军和日军可比的。

第二,美军的装甲单位也不是日本小豆丁以及国军动不动就趴窝且数量稀少的坦克可以比的。

第三,美军强大的空军除了在夜晚以外,其他时候简直是无处不在,堪称噩梦。

还有其他零碎的问题,都是解放军没有遇到过的。彭德怀拿了李锐给他的经验总结后,就开始让部队进行针对性训练。

与此同时,苏联的莫辛纳甘也大量到货了。部队也开始换装。本来李锐作为一名《wot》里的忠实德系玩家,其实他也不是没有想过让苏联人把二战缴获的德国武器弄来。

不过这个提议刚说出来就被否了。倒不是说那些德国武器都坏了,或者说不能用了。

主要还是因为政治问题和对苏联的持续性经济利益以及国内武器路线问题等等。

简单来说,德国武器苏联可以卖给中国。但苏联又没有德系武器的生产线,那手上的武器卖了就卖了,一锤子买卖。

对苏联人是不合算的。

给中国人卖苏联武器才符合他们的利益。

所以苏联人其实很抗拒将德系武器卖给中国。

卖苏系武器对他们来说是细水长流。而苏系武器在中国的大量列装,也能扩大苏联对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这也是苏联希望看到的。对于中国来说,即便有李锐开挂,搞出各种国产武器只是时间问题。

但这个时间可能需要十年到二十年才能让国产武器彻底取代所有苏联武器。

所以在武器路线上,中国是一定要走一段时间的苏系科技树的。

包括中国后世的很多武器也是深受苏联影响,这条科技树和德系武器太不搭了。

所以德系武器苏联既不想卖,其实中国也不适合买。买苏联武器算是一种双向奔赴了。

只不过这个时空中因为有李锐的干涉,实际上有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从苏联购买莫辛纳甘步枪这件事就比另一个时空中要便宜许多许多。

苏联人给出的价格几乎是半卖半送,中国出个运输和包装成本,他们再有一些小小的利润就卖了。

因为苏联原本也开始准备换装了。大量的莫辛纳甘开始淘汰。

这个时空中苏联人对中国人的好感提升许多。

主要功劳来自于网咖的文化宣传。李锐监管文化部门后,就开始向苏联出口了好几部电影。

其中有八十年代拍摄的精品战争电影。

还有一个长篇的喜剧电影《地下交通站》。没错就是水根那个。不过这部《地下交通站》是1950年翻拍版。

由基地里的摄影干事们组织其一个剧组,对原本的《地下交通站》这部情景喜剧的剧本进行翻拍。

主要是原剧本的故事太过于喜剧了,这个年代还是要改一改的,日本法西斯的残酷和暴虐还是要体现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