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阳早与寒春与海明威(第2/3页)

正在扎草的寒春压根没有抬头。

“你就骗我吧,海明威怎么可能出现在这。”“真的,不信你来看!”“我看,我……真的是海明威!”寒春吓了一跳。

面对两个美国老乡的惊讶,社牛海明威挥了挥手,幽默地说道:“是的,如假包换女士。我就是海明威。”

三边牧场外的草场上,三个美国人正在刚刚冒出嫩绿的草地上走着。

“说真的,当我知道你们在这儿的时候我很惊讶。但是当中国人说你们在这后,我觉得我想要过来看看。”

海明威看着寒春和阳早。

“说实话,琼,你在美国的名声可不大好。”本名琼?辛顿的寒春听后哈哈一笑:“海明威,你还是叫我寒春吧。其实我不介意在美国的名声。我知道他们再怎么说我,叛徒,对吗?”

“我猜想胡佛和杜鲁门一定在想方设法地设法地污蔑我。认为我来到红色中国,会把原子弹的技术带过来,对吗?”

寒春闪着大眼睛看着海明威。

海明威点了点头:“没错,是这样的。胡佛大概已经把你当眼中钉肉中刺了。”

寒春找了块石头坐下:“随他吧,我不在乎。我厌恶原子弹,现在只想做一些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海明威扬起眉毛看着阳早和寒春:“你们不准备回美国了吗?”

阳早坐到妻子身边道:“不了,我们在延安结的婚。是组织上的同志们帮我们筹办的。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我们也不打算换地方。”

阳早望着牧场内劳动的工人们,他说道:“海明威,你不觉得这样的景色很美吗?”

“哪里?”

“那儿,正在劳动的他们!他们不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吗?你应该把他们写进你的书里。”阳早深情地说道。

“这个国家还如此贫穷,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为他们的孩子做准备了。牛奶,牛奶!”

阳早握拳加重音的念出“牛奶”。

“听说你旅居古巴,你也去过世界很多其他国家。你可见过其他任何一个和中国这样贫穷的国家,他们搞畜牧养殖业。

不是为了满足上层阶级的享受,而是为了让这个国家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更多的奶制品?”

面对阳早的问题,海明威想了想,最后颓然地摇摇地摇摇头:“没有。一个都没有。”

寒春双手托腮地看着远方:“是啊,一个也没有。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来中国了。”海明威若有所思。

“那是什么?”海明威指着远处一些建筑。

“有机肥料厂。我们这里的牛排泄物会被送去那儿,在那里制作成有机肥,然后送去肥地。”

阳早回答了海明威的问题。

“我看你们的牧场也在扩建?”

“对,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从苏联换来了大量的外汇。他们也引进了奶粉生产线。我们这里要搞奶粉生产。而且他们搞来了很多新的技术,我和阳早也一直在学习。”寒春说着。

“新中国的步伐太快了。去年我们还在为奶牛生病的问题而苦恼。到了年底,他们就解决了兽用青霉素以及各种兽药的问题。”

“他们在大踏步地前进。49年的时候,牧场周边的乡村还没有医生,周围乡村的村民生病了会想办法请我们牧场的医生去看病。”

“而在去年,赤脚医生出现了。”说到这里,寒春脸上露出了微笑:“他治好了很多人。”

阳早指着东边的方向道:“在那边,还有一个养鸡场已经开始投产了。51年过年的时候,这边的人们居然可以买到鸡吃。”

“海明威,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什么?”

“这里有很多村民,这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肉。而养鸡场的出现,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鸡肉是什么滋味。”

说到这里,阳早突然对海明威说道:“海明威,我带你去一个你一定会感兴趣的地方吧!”

“好!”海明威决定跟着阳早和寒春,放空自己的思想,只用眼睛记录自己将要看见的一切。

三人走了差不多两个公里的路,这里已经到了乡里。说是乡,其实现在的乡镇远不如后世的繁华,乡镇里的常住人口只有千余人。

因为乡里并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养活更多人。

但是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乡镇,却是十里八村的人赶集交易的经济中心,也是周围的医疗中心。

而在乡镇的西南角,有一栋乡里最高也是最大的两层建筑。

听着里面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海明威问道:“这是?”

“乡里的小学。”阳早说道:“我和寒春偶尔会过来客串这里的数学老师。”

带着海明威走进乡办小学,海明威透过后窗看着在简陋的教室里,正在读书的孩子们。

或许用孩子们并不准确,因为里面有年纪小的孩子,也有已经是少年的人。

“去年这里还只是一个识字小组。但是在十月份的时候,这里已经来了老师开始组建学校。大量的教材送了过来,只是老师还比较缺乏。”

“但是但这里的老师已经可以教授到小学四年级的知识了。一个如此贫穷的国家,贫穷到连国家毛主席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的国家,他们已经在竭尽全力的开始搞教育了。就像是他们在全力生产奶粉一样。”

讲台上的老师穿着灰蓝色的中山装,衣服肩膀和手肘处打着补丁。

蓝色的裤子浆洗的发白,他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词。大家打开课本第十三页,大家一起跟着我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教室里二十多名孩子跟着老师一起念着这首诗词。

声音有大有小,但是很整齐。海明威静静的看着,听着。

那些穿着朴素甚至可以说是寒酸的孩子们跟着老师认真读书的模样让他着迷。

他从未见过在其他如此贫穷的地方进行教育普及。

而当阳早和寒春把他带到学校的图书馆,也是乡里公开给大家的图书馆时,海明威的情绪达到了巅峰。

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有农业生产的各种工具书,有五金工具的使用书,有钳工、维修工的学习书。

也有很多文学书籍,有毛主席的诗词和文章选集,有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

有鲁迅的《朝花夕拾》、《狂人日记》。有小朋友们最爱看的《漫画新世代》。

有普通老百姓最喜欢听别人念的《朝闻》。还有很多其他外国作家的作品,泰戈尔的《飞鸟集》,有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环游地球八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