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南洋攻略一影响(第2/3页)
听罢后章敬中道:“这新中国说的好听是公私合营一起做生意,其实就是想要借钱啊。而且还是不打借条的那种。”
“这种事情不能做。做生意有赔有赚,我们连管理都不参与,谁知道钱去哪儿了?”
“如果说他们是想要买橡胶,那可以给他们运点货过去。”章敬中的态度很明确,而他的态度也基本上代表了南洋大多数华商的态度。
章莱盛说道:“新中国还希望和我们做生意。卖一些商品给我们,用这些商品来抵扣橡胶的费用。”
章敬中微微皱眉:“他们能生产什么卖过来?难道是粮食吗?南洋粮食不是那么值钱的。”
章敬中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回过中国,去到广东老家祭祖。
中国穷的也算是荡气回肠了,基本上和南洋一样生产不出什么工业产品来。
南洋好歹还有甘蔗园和橡胶园这些产业赚钱,中国则好像是什么都没有。
“不,不是粮食。是其他东西。”章莱盛拍了拍巴掌,有保姆帮着把东西拿了进来。
“放在这吧,这里没你的事情了,你先出去吧。”章莱盛对保姆说道。
等到保姆走后,他才对着自己的父亲说道:“新中国和民国有些不一样。”
“还是那个国家,还是那些国民,能有多不一样?”章敬中带着自己的刻板偏见。
章莱盛不说话,他拉开自己带来的大包裹,将里面的商品一样一样的取出来。
“这是新中国生产的汽水。据说在苏联都卖的很好。”
“这是他们生产的抗疟疾药物,还有治疗痢疾的药物,这是对付炎症的,这是青霉素……”
“这是维生素片,有高级货和便宜货两种。便宜货就是这种和药片一样的。高级货是这种和软糖一样的。他们说叫维生素软糖。两者效果是一样的,不过维生素软糖更好吃一点。”
“还有这个,广州的罐头厂又重新开工了。他们说是改善了生产工艺,这是他们新生产的豆豉鲮鱼罐头。我吃了,味道非常好。让我想起了祖母当年做的豆豉鲮鱼的味道了。”
章莱盛把东西一样样的拿出来,每拿出一样来,章敬中的眼神中就多一分诧异的神色。
当豆豉鲮鱼罐头被拿出来的时候,章莱敬中忍不住拿了过来。现在的罐头都是马口铁密封,并没有易拉环。
罐头的牌子是后世很多人都很熟悉的金钱鹰。
这个罐头牌子其实到后世时已经存在一百多年了。
第一个豆豉鲮鱼罐头就是在1894年的广州罐头厂生产。
曾几何时,广东人外出讨生活,只要家里条件允许都会买两罐豆豉鲮鱼罐头带在路上吃。
因为只要打开罐头,闻见里面的香味,故乡便近在咫尺。
“我以为这罐头厂已经在战火中被摧毁了。”章敬中道。
章莱盛摇摇头:“本来是被摧毁了。新中国又把它重建了。不到一年又开始恢复生产了。而且还改进的生产工艺和配方。我觉得新厂子生产的味道更好了。”
豆豉鲮鱼罐头的包装不算多么华丽。
但是却莫名的让章敬中感觉到亲近。
这大概是南洋华人中最熟悉的一种味道。
当天晚上,章家的晚饭多了一道豆豉鲮鱼油麦菜,还有一罐直接打开吃的豆豉鲮鱼。
吃着甘香酥脆的豆豉鲮鱼,章敬中默默的听着章莱盛所说的各种事情。
其中包括章莱盛在香港听收音机听到新中国春晚,还有听收音机每天可以听到广东的各种变化。
听着这些,章敬中莫名的也想亲耳听听儿子所说的那些节目了。
而章莱盛也满足了老父亲的愿望。因为他从中国进来的各种商品中,居然还包含了大量的唱片!
“我也没有想到,新中国居然把他们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刻录成了唱片。”
章莱盛带着老爹去看自己进来的一大堆唱片。
“当时和我一起的很多华商都没买。但是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商机,我们马来的华人很多。大家都是听中文的,马来土歌真的没什么好听的。”
“这么多年了,槟城的华人歌手还在唱《天涯歌女》《夜上海》,大家早就听腻了。这些唱片也算是另一种消遣的方式吧。”
章莱盛还是比较大胆的,他进了好几千张唱片。
要知道现在唱片的价格可不便宜。而且留声机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不过章莱盛知道马来华人多,而且积攒了一定财富的华人也很多,留声机在马来华人群体中不算什么稀罕物。
章敬中对儿子搞来大量的新中国商品倒是没什么问题,吃的喝的都很棒。
唱片自己听了,说真的章敬中中途叹息了好几次。
而医药用品章敬中则是不敢随便让儿子卖。
因为医药用品可能会搞死人的。尤其是中国的医药用品,说真的章敬中没有信心。
不过验证中国医药用品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有在橡胶园工作的华人受伤,而且伤口还碰到了液态的橡胶。要知道橡胶可是剧毒的玩意儿,伤口碰到这东西很快就会发炎溃烂。
如果按照马来当地的土办法土草药治,那就是三分靠药效七分靠身体素质,剩下九十分看老天爷让不让你活。
马来槟城也有各种现代医院,也有医生可以给你打各种消炎针。但唯一的问题是,现在这些赚钱的项目基本上都被在马来的外国人垄断。
中国人自己也搞了自己的医院,但是拿到的外国药物价格都极其昂贵。
因为马来本身没有制药业所以现代医药在这里溢价的很离谱,基本上是欧美同价位的三倍以上。
普通的工人根本用不起。于是乎在到底是用土办法搏一搏,还是相信中国医药来搏一搏中,这位华工选择了后者。
虽然中国生产的医药只要其他外国医药的五分之一的价钱,但至少看着包装显得很高大上。
华人医院的医生也是第一次用中国药。
虽然抱着一些不信赖的心态,但是还是给华工用了。而用了之后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伤口经过清洗没有出现化脓的情况。
按照疗程注射药剂,这个华工也没有出现发炎发烧等各种问题。
他安全出院了。如果说第一次是意外的话,那么在面对南洋最常见的痢疾和肠胃炎时,这些章莱盛带回来的新中国药物简直堪称神药。
基本上做到了药到病除。最关键的是这些药物价格很便宜,没有和欧美药物一样溢价严重。
普通工人也能消费得起。
这年代的当地华人基本上从小都是学习中文的,他们完全看得懂包装上面的各种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