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吾往矣(第3/5页)
还是那句话,只要屁股不正,科技越发达那就越反动。
李锐带着技术员和专家们摸索着搞出这个还有些粗糙的小型计划经济设计,为的就是自己建立一套计划经济模型。
自己从无到有设计,在观察这个经济模型的运转。从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然后不断的完善这个模型,最后迈向更高的台阶。
计划经济真的不能搞吗?并不是。苏联五十年代轻工业确实不够,但在八十年代时苏联已经时全球棉纺、鞋服、糖产量、奶制品、冰激凌等等民生消费品生产力世界第一了。
苏联后期的问题不是生产不出,而是分配有巨大的问题。苏联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了。
所以才有科学家想要搞出ogas。
这些苏联科学家就像是朝着黑暗时代进发的火种一样,明知自己随时会熄灭。
但是在苏联灭亡前夕,他们义无反顾的发起了冲锋。希望挽救这个国家。
做为吸取了教训的人,李锐知道这些。
同时他也有远超那些苏联科学家的武器:超级电脑。这个经济模型只要建立起来,开始运转,哪怕有些粗糙,但是它依旧将成为宝贵的经验。
而这只是起步,李锐真正的目的是要在新中国建立自己的ogas,自己的大数据计划经济。
这条路很长,很难,也许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四十年。
需要两代人前赴后继的投入才能看见真正的产出。
虽然道路曲折,但是总要有人披荆斩棘,九死而不悔。回到这个时代,看见许多人,李锐越发的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过客。
自己需要做些什么。自己身处这个时代,就要扛起这个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
前途险阻也是要做的。也许那时自己已经不在,但是自己一定要给后来者留下一个可登顶尖峰的台阶。
中南海。毛主席和周总理缓缓的放下文件,两人的神情很复杂。有些高兴,有些矛盾,有些欣慰,又有些轻松。
“这是李锐同志和曙光厂的同志们编写的材料啊。”毛主席轻轻放下这份材料,他用点了点封面。
“我看写的很好,所以带着老叶一起来见毛主席和周总理,说一说这件事。”
“李锐同志对这份计划书,不仅仅是开几家商场。实际上他想要做的是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售卖。牵扯进来的行业几十上百,工业区的分布将遍及中国八省二十七市。”
“其中还有法律的制定,行业标准的制定,安全规范,交通建设,仓储物流等等。实际上这不是一份单纯的商业计划,而是一份简单的,规模更小的计划经济书了。”
周总理看着计划书缓缓说道:“李锐同志这次提出的计划真的是玩的很大啊。风险真的大。不过收益也是巨大的。”
“如果能办到,他带动的将不是几个工厂,而是二十多个城市,再以这些城市为核心,推动周边发展。”
毛主席也说道:“李锐同志不声不响的,给了我们搞了个大惊喜出来哟。我们的财神爷和叶部长是怎么看的呀。”
陈云和叶季壮两人对视一眼,然后陈云开口道:“我回去之后也叶季壮以及其他部委的同志开了个会,讨论文件上的计划。”
“我们觉得是具有可行性的。”叶季壮也说道:“我也这么觉得的。虽然起步会很困难,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面对困难我们我不该畏缩不前。我们总不能什么都求苏联老大哥帮忙吧。”
“我们不会搞计划经济,那我们可以先从小地方开始,从商业上开始。跌跌撞撞也是可以起步的。”
毛主席点点头:“对,我们不会就要学。既然大家都觉得可以,那就不妨按李锐同志的提议试一试嘛。”
周总理道:“苏联人那边,我去一趟莫斯科。想来总是有些办法,说服他们的。”
叶季壮道:“不过毛主席啊,我是这么觉得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李锐同志是我们党内的一个大能人啊。他现在只管着文宣部门,我觉得屈才了。”
“我们贸易商务部现在缺了一个专员的位置,要不让李锐同志兼着?”陈云也道:“我也是这么想着的,李锐同志在经济发展上的规划比我们党内很多学者看的更深刻。
其实财政部也是需要这样的人才的。“哈哈,你们这是要抢人诺。”毛主席哈哈一笑,同时摇摇头道:“不过我认为李锐同志现在还不宜兼任太多职位。“他的特长还是文宣工作。对外宣传,对内教育,他是把好手。教育和宣传工作的高地还离不开他。”
周总理想了想说道:“我觉得对李锐同志的安排,不用急。如果这个计划真的能推行下去,我倒是有个想法。”
三人看着周总理,周总理继续道:“如果计划顺利,那就不如顺势让李锐同志将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框架搭起来。”
陈云默默皱眉:“这合适吗?李锐同志要是担任这个职位,对他未必好。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甚至……“陈云说到这里没说,只是摇摇头。毛主席知道陈云要说的是什么。党内一些人早就盯着这个位置了。
党内有一些人是很精苏的。现在新中国还没搞计划经济,而是中央先在整合民族资本,同时也放手尝试新民族主义的道路。
一直到1953年,新民族主义搞不下去了,才开始搞计划经济。不是毛主席他们抵制搞计划经济,主要是党内没有人能搞计划经济。
大家也就知个名字,具体怎么做没人懂。只能依靠苏联。而苏联为中国搞的计划经济不说水土不服,但也算得上是跑肚拉稀了。
比如说某个城市要修建一个桥,苏联专家带着一个计数器在桥边待了一天,算了老桥一天只通行八十辆汽车。
于是苏联专家给出的建议就是老桥炸了之后修建一个最小规模的水泥桥。
结果这个桥严重制约了城市和县城的交通。
因为二十年后这条桥一天要通行上千辆汽车、成为勾连内外的交通要道。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而除了水土不服之外,还有人以苏联计划经济为阶梯,搞全盘苏化往上爬。
这里面多少嘘蹉,自不用说。如果让李锐搞计划经济委员会,甚至让他当委员会毛主席,有多少人要盯着他,巴不得他死?
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权力有多大,这根本不需要复述。会有多少人不服啊。
四人陷入微微的沉默。
沉默过后,毛主席先笑了:“你们在想什么呢。李锐同志现在做的这事是一个好事啊!我们中国人要自己做事,面对的问题怎么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