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中国人充满了工匠精神的套路(第2/2页)

还好那扎导又絮絮叨叨的解释了他看到的套路和工匠精神等等。

“我真的没有想到,你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拍摄条件。比我想象的好太多了。”扎导感叹了一下。

李锐知道扎瓦茨基在苏联电影界的地位,和扎导聊了一会儿后,就聊到了苏联电影产量的问题上了。

说到电影产量,扎导就有话说了。计划经济有好的地方,自然有不好的地方。

其中不好的地方之一,大概就是年初定个预算,然后一年都不能动了,基本上没有追加的可能。

“其实苏联拍电影也有很多麻烦。最大的问题就是关于预算的。苏联虽然很大,也算富裕。

但是花钱的地方也很多,我们国家重视文化宣传。可是拍电影不比写小说,这是一个投入比巨大的产业。”

“知道我们1950年才拍摄了几部电影吗?只有五部!”说到这里,扎导显得很激动。

李锐自然是知道这一段历史的。因为战后经济重建,以及政治原因和文化意识形态和西方发生对立。

苏联电影从1950年道1956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

1950年苏联还能拍五部电影呢,到了1951年就只有四部了。为什么50年发去苏联的电影,就连音乐片都在苏联大受欢迎?

因为苏联人没节目啊!一年就出产五部电影,大家看什么啊?

买了个电视机回家看雪花点吗?电影这东西,不管好片烂片,只要不是违反原则问题的反动电影黄色电影之类的,其他题材都是量大管饱最好。

现在苏联愿意引进李锐提供的电影?

说到底是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在精神文化建设上不够。

在李锐提供电影之前,可是苏联这边担心受怕。

因为每次都是西德那边播放好莱坞电影,吸引一大批东德的人去看。苏联(加盟国)的一些地下市场也流传着好莱坞电影的放映。

意识形态之争是无孔不入的。苏联无法满足自己国民的需求,美国人就会跳出来满足他们,当着你面NTR你,就问苏联你气不气?

苏联人当然生气,但是没有办法。

一直到李锐横空出世才扭转这一局面。

李锐也靠文化输出给中国捞了不少好处了。

而现在,他想要捞一把大的。

顺着扎导的话说,李锐说到:“扎导啊,其实我觉得拍摄电影也可以搞国际大协作的模式啊。”

扎导不明就里:“什么意思?”

“嗨,我的意思是,你想啊。你们在苏联拍电影很贵成本很高对吧。但是你转换角度思考啊。

现在我们中国拍电影便宜啊。场地几乎免费,群众演员化个妆也能搞定,群演也便宜。”

“你也看到我们的生产能力了。你们想要拍摄用的道具之类的,尽管和我们说,我们都能解决。

甚至可以提供一站式打包解决方案。从你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到后期制作,在给演员们准备的后勤保障和群众演员的提供等等,甚至场地和布景我们也可以搞的嘛。”

“你们其实完全可以考虑来我们这拍戏。”李锐笑眯眯的说着,只是下一句话他藏在心里没说出来:只要你们带着卢布来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