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未来的巨人
在后世有一个非常知名的战略类游戏《席德梅尔的文明》。在游戏中,玩家将扮演不同的文明领袖,在世界上进行一场争霸赛。
从远古时代一直到近未来时代。
玩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取得这场争霸战的胜利。
可以最简单直接的武力征服,还可以科技碾压,外交胜利,宗教胜利和文化胜利。
而在这文化胜利之中,有一个最厉害的单位必须要提一嘴,那就是摇滚乐队。
不仅仅可以提升本国文化度,还可以拉低对手国家民众的忠诚。虽然这是一款游戏,但却在某个方面反映了现实。
流行音乐就是当年资本主义入侵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手段之一。
大名鼎鼎的红场摇滚乐(其实并没有在红场举行)事件,将流行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入侵和改造。
其实流行文化这种东西是一把武器,你想要它做什么,它就可以做什么。
因为它本身是一张白纸。人想在这张白纸上画什么,传递什么,它就会表达出什么。
所以不能对流行文化视为洪水猛兽。流行之所以流行,说到底还是因为老百姓喜欢它。
而它流行的外表下搭载的精神内核却不是流行文化自身可以决定的,而是在它后面的操盘手所赋予它的。
它可以用来宣传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自然也可以用来宣传社会主义。
而社会主义需要宣传的是什么?其实核心本质很简单,那就是人类最渴望的基本美好。
毕竟资本主义吹出花来,它的本质核心依旧是剥削和异化人类那一套。
这是没有办法的,资本主义只能伪装,但是它无法更改它的核心诉求。
否则资本主义将不复存在。
而这场“团结的人民音乐会”无疑是给西德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冲击。
“红色乐队”在整个音乐会上一共演唱了二十首歌曲,有俄语、有德语、有英语、有中文。
里面的歌曲大多朗朗上口,且其中的旋律简单,很多歌曲只要听一两遍就能哼唱了。
而且东德方面还对这进行了全程的录播。
将这场演唱会发到德国各地区播出。
这造成的结果是什么?
那就是当天晚上全德国拥有电视的家庭,其中有一大半在收看这场音乐会。
酒吧里把这当成了背景音乐。因为一首歌曲好听不好听,大家伙还是很了解的。
这场演唱会注定是要让“红色乐队”在欧洲成名了。
尤其是演唱会上演唱的《try》这首曲子,更是被广为传播。为什么是《try》?
因为这是一首唱给女性听的歌。【化好妆,涂好指甲油,盘上秀发。跑上几英里保持苗条,他们会喜欢你。他们喜欢你吗?】
【展示妩媚和性感,不要害羞女孩,坦露身段。这就是你的追求和归属,所以他们喜欢你。你喜欢自己吗?】
【你不必竭尽全力(指讨好男性),你不必逼自己毫无保留。你只需要振作起来,做最好的自己。】
这首曲子伴随着电台广播飞速地在欧洲大陆上传播。
仅仅是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已经有无数人听到了。很多女生听完这首歌后,已经忍不住泪如雨下了。
因为这是在1951年,这是绝对父权的时代。女人应该回归家庭,应该照顾好她的丈夫,这才是这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调。
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她们不应该出门工作,她们也不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丈夫只要每个月拿钱给她用就好了。她所需要做的就是顺从。相对比较而言,苏联和新中国正在开启一轮新的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的女人也可以进工厂,女人也可以分地。
苏联的女飞行员、女坦克手、女教授等等。
这是一个女性独立思潮开始蔓延的时代,男人可以做的事情,女人一样可以做。
她们一样可以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工人、研究人员、战士、医生。
而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却几乎不可能。
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如同苏联一样相对完善的社会抚养制度,也没有完全免费的托儿所,让女性从长达数年的育儿任务中脱身。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不管一个女性在婚前的工作职场多努力多有成就。
一旦她怀孕生子,那么她所有的努力和成就都将化为乌有。
因为怀孕和生孩子休息几个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后面长达数年的育儿。
没有社会主义的社会抚养制度和免费的托儿所,女性以及部分男性根本就无法从家庭育儿的沉重枷锁中解脱出来,全身心的继续工作。
所以当红色乐队的《try》唱遍欧洲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女性只能暗暗垂泪。
并不是所有人都安当金丝雀。有更多的人期望能振翅飞翔。
没有谁生下来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生几个孩子,然后照顾他们,等他们长大,自己也就老了。
生活本不该如此,不是吗?
一首流行乐如何赋予它远超它本身高度的含义,这完全是背后操盘手的控制。
引发欧美独立女性运动的种子早就埋下去了,现在红色乐队不过是给这个种子浇了点水施了点肥。
当然,这棵独立运动之树,还需要几年时间的培育才能真正成长。
而这场“团结的人民音乐会”带来最大的影响则是几乎全欧洲包括美国都知道了,中国要联合苏联搞一场规模宏大的购物盛典。
对于这个消息,其实美国是不大信的。因为苏联的轻工业什么水平,他们是很清楚的。
苏联在重工业和高科技可以和美国扳手腕。
但是民生消费品领域,目前的苏联简直不值一提。
至于中国?那就是个弟弟了。一个农业国家懂什么叫做工业化时代的民生消费吗?
美国国内可是有很多当年前往过中国(民国时期)的专家。中国人对民生消费的理解大概就只限于扯三尺布做衣服,买两斤面做馒头了。
还真别说,美国专家的分析还真对。在历史上中,新中国成立,对民生消费品的理解还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只要能吃饱穿暖就行,其他的一概不说。
历史上的新中国无法发展轻工业也没法靠轻工业去创造外汇给重工业输血,这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新中国的轻工业前置科技没有点上。
其次就是缺乏一个在战略层面去抓轻工业布局的大能。
周总理和毛主席他们这第一代领导人虽然很厉害,但是有的东西他们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没看过没了解过的东西,要让他们凭空想象然后制定政策,那根本不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