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都被踩爆了(第2/2页)

出罐头那天,王教授、鲁师傅都来了。

当第一个罐头下了生产线时,鲁师傅既兴奋又不安,他忐忑的问着王教授:“成了吗?”

王教授点点头:“成了。”

孙长路师傅拿了一个罐头过来:“王教授,鲁师傅你们是最后的质检员。看看,我们生产的罐头有没有问题?”

罐头盖子被打开,大块大块的牛肉浸润在油香四溢的汤里,稍微加热香气扑面而来。

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鲁师傅脸上的幸福之色溢于言表,吃完后他闭着眼睛半晌才猛然睁开道:“好!”

王教授和孙师傅也尝了一口,两人都竖起大拇指:“好!”

画面一转,一批批的罐头开始在流水线上开始大量生产,《劳动人民的平凡与伟大》作为背景音乐播出。

壮阔的音乐一出,一种劳动收获的喜悦不言自明。(此处也有BGM)而这些罐头伴随着颠簸的镜头一路向北,它们将登上火车,坐上汽车,翻山越岭人背马驼。

最终和它们的同伴一起被送到志愿军战士的手中,成为温暖志愿军战士的美味佳肴。

当《舌尖上的中国》响起时,是志愿军一张张的笑脸,是他们庆功宴上丰富的饮食。

是他们战胜敌人后的那种难以言表的喜悦。(段评有BGM)这一段影像在欧洲播出,不是广告却胜过所有的广告。

志愿军在前线大口吃着这些肉罐头时的那种满足感不是假的。

因为里面的影像和镜头语言无不向观众传达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的罐头产品是高端的,是不同于欧美同行的产品。

欧美的午餐肉罐头,仅仅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工业食品。

而中国的罐头却把大酒店里的菜肴浓缩进了罐头。

一个只是专门为了罐头而诞生的食品,不管好吃不好吃只是为了方便。

而另一个则是克服种种困难将传统美食放入罐头。

这些内容都通过镜头语言传递给了观众,这就是不是拉踩胜过拉踩,于无声处踩爆对手。

这已经不是电视媒体对传统纸媒的降维打击了,对同样的电视媒体来说也是降维打击。

这段剪辑和镜头语言,其中很多部分都是摄影干事们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模仿。

所有的学徒都是从模仿师傅开始,只有当他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他们才能彻底离开师傅的扶持,走出自己的天地。

现在基地里的摄影干事们所做的一切,在李锐看来只是一场对后世传媒的拙劣模仿。

但是他并没有给大家压力,他相信这里总有人能在模仿后走出自己的道路,他们只是需要时间。

而现在,他们拙劣的模仿已经足够对同时代的同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了。

这段模仿后世《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段已经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影响有多大呢?这么说吧,现在莫斯科正在看电视的居民们正在疯狂的找零食。

欧洲的观众们正在往嘴里塞面包或奶酪,咖啡厅蹭电视的各位每桌都叫了一块小心点。

酒吧的客人比较惨,因为午餐肉和香肠不敢吃,只能让酒保多来点花生和炸土豆了。

西柏林的威廉一家也吞了吞口水,威廉转过头对母亲说:“妈,那个中国罐头没有丢吧。”

“没呢。”

“热了吃掉吧!我刚刚都吐饿了!这下德鲁没有再说什么中国罐头不好的事情了,欧洲主流报纸的报道变成了一种戏谑。

当远在伦敦的独角兽日报主编贝尔?克莱德通过电报得知这一切后,他又忍不住准备开始写嘲讽主流媒体的文章了,而这篇文章伴随着美军战俘家书问题,成为了欧洲最近最火热的议题。

因为在这段节目的后半段,战俘营里的管教已经允许美军向家里写信。

当然,美军收不收那就不是志愿军能左右的了,但是咱确实帮你传话了。

当飘飘洒洒的美军家书像是落雪一样落到美军阵地的时候,欧洲观众都看傻了。不仅仅他们看傻了,一些在欧洲做生意的美国人也看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