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关系是互相的

黄澄澄的菠萝表皮被切开,露出的是金黄多汁的果肉。菠萝是一种很香的水果,这或许就是热带水果的一种特性。

寒带生长的水果似乎都比较谦卑,寒带水果外观不太出众,口味也不会太甜蜜,香气也更加寡淡。

而越往南越往热带的水果则越是张牙舞爪,拼了命的凸显自己的个性。

不管是吃起来比糖还要甜的荔枝还是打开果子能让整个方面都充满自己味道的菠萝蜜,亦或者是香气扑鼻颜色艳丽的菠萝。

尤其是现在徐闻种植的菠萝是来自后世的改良植株。

从香味到甜度上都比五十年代的原产菠萝要好太多了。

水果也是在人工的栽培下不断进化的。

就像历史上的2000年,全中国有几个人知道砂糖橘?所谓的蜜橘也依旧很酸。

而经过不断的改良,后世的蜜橘、砂糖橘、丑橘等等柑橘横空出世。

原本早些年还能看到卖青橘的果子早就看不见了。

只剩下各种酸甜平衡甜味更重口感更好的新式柑橘了。

就像是现在伊万诺斯基用刀子把菠萝一点点切开(伊万在徐闻学会了如何削菠萝),金菠萝的香味如脱去束缚,肆意妄为的闯入在场房间内的每个人的鼻腔之中。

就连米高扬都忍不住说了一句“这个菠萝怎么可以这么香?!我去过南美洲国家,甚至去过夏威夷,我记忆里的菠萝可没有这种香味。”

伊万伊诺斯基为他答疑解惑:“中国那边研究的四季果,其本身对菠萝品质也做了优化。按照他们的说话,这种新的金菠萝,香味比原始巴厘菠萝要浓郁百分之五十,酸甜度也会更加浓郁。

含糖量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含水量也增加了。它更甜,口感也更好,香味也更浓郁。”

周围主席团的成员都忍不住点点头。

虽然他们不是美食家也不是水果专家,并不能准确区分这些。但是米高扬是吃过见过的主啊,二战结束后他全世界淘换给苏联人民提高民生提高厨房美味度的东西。

连米高扬都说厉害,那想必是厉害的。

当金黄多汁的菠萝被送到每一名委员的手中时……大家都忍不住煽动鼻腔嗅了嗅这股来自热带的香气。

飘散于空气中的菠萝香氛钻入每个人的鼻腔,略带潮湿的水汽沁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用叉子轻轻叉起一块送入口中。

菠萝外层湿软内心爽脆的独特口感传来……伴随着咀嚼的口感一并传来的还有那些比咀嚼出的汁水。

菠萝汁酸甜浓郁,那种霸道的酸甜味略带着对舌尖的一点刺激在口腔中炸开。 即便不像是米高扬一样对很多食物心中有明确的对比。

但是在场中央主席团的成员们都忍不住点头。

斯大林吃了一片菠萝后开口说道:“这种来自于热带的水果向来是奢侈的。我这辈子第一次吃菠萝,是当年追随列宁同志推翻沙俄时的事情了。那时候从沙俄贵族手上缴获了几瓶来自于美国的菠萝罐头。”

我第一次知道了菠萝的味道,并且惊为天人。而当我知道这玩意儿的售价之后,更是惊为天人的贵。” “伊万,中国出产的菠萝价格如何?”斯大林问道。

伊万诺斯基想了想道:“很便宜,菠萝出产价格对于我们苏联人来说很便宜。贵的是运费和仓储。我在中国和一名叫做张旺的年轻同志搭档。”

每公斤菠萝,他们在地里的出售价也不过是零点二元人民币。(注:开荒时期菠萝会很贵,成熟了配套完善了价格会继续降低。)

但是我计算了运输和储藏的成本,一公斤菠萝真的要在莫斯科落地的话……

进入胜利百货商店的价格最少要达到一公斤两卢布的价格。而这还仅仅只是最低的成本价格,如果要算利润的话……” “到是不用算利润。”

斯大林阻止了伊万诺斯基继续算下去,他开口道:“我们共产国家没有必要将老百姓的每一分钱都计算的那么仔细。菠萝罐头可以保证盈利即可。秋冬季节的新鲜菠萝只要能保证收支平衡就好。”

这个意思很明确了,就是要让利。

不依靠卖热带水果这种国家垄断性的业务来赚钱。

相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团结民心,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其实不光是菠萝,今天冷餐会上的东西大家都看见了吧。”斯大林伸手一指。

冷餐会的餐台上摆放着各种食物仔细看看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

有合成鱼子酱,有新鲜菠萝,有长春糖果厂生产的悠悠糖果,有哈尔滨第一食品厂刚推出的果冻布丁,有喜悦的各种罐头……等等等。

这个冷餐会,产自中国,或者说是和中国合作生产的食品占据了半壁江山。 “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和中国的关系已经紧密到这个程度了。”

采购部长波诺马连科如此说道:“如果中国断供,我怕我们的人民会在厨房起义。” “现在大量优秀的民生物资都来自于中国。如果缺少了中国的供给,人民起义有点夸张,但是人民是会愤怒的。”

米高扬说的更准确一些。

勃涅日列夫低头吃着鱼子酱配黑面包。

他不耐俗务,这种会议上只要不涉及他的利益,也不是非要他发言的话,他一般都会选择闭嘴,只是低头吃饭。

而赫鲁晓夫则直言道:“是的,是的。我们最近又和中国签订了更大量的糖浆订单。现在我们生产的高级糖果和饮料,糖料来源有一半是来自于中国。要是他们一断供,我们的民生事业也将遭受巨大冲击。”

斯大林摆摆手,示意他们不要聊了。

他拿起一杯鱼冻边走边吃边说:“只听说过国家之间想要相处的长久那就需要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制衡的。如今我们极度需要中国的轻工、民生、文化以及少量科技领域的支持。” “而中国对我们所求的重工业设施,他们结算的非常清楚。当然,这该是好事。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中国这样的盟友。”斯大林道。 “不然我们没办法用这么多人力投入轻工业生产中。”

说道这个,一直和中国打交道的赫鲁晓夫非常有发言权,他举手发言道:

“对,我之前和中国的主席一起吃了晚饭。他就和我说,目前中国已经在轻工民生领域投入了将近两千万人,这才看到了一点点成绩和起色。”苏联高层不是傻子。

从斯大林到米高扬,再到在座的各位难道大家不知道苏联在民生领域很烂吗?

身为世界二极之一的国家,很多人抱怨生活的还不如被打烂重建的西德。

但是怎么办呢?二战打空了一代年轻人,苏联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么广袤的国土才一亿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