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怕被打脸(第2/2页)

这种酸甜平衡的味道是浓郁的,浓郁到足以麻痹舌头的味蕾,这款被命名为【爱果乐】的水果罐头在调味的时候李锐可是派了基地里的专家来的。

让他们在制作罐头的时候尽可能的保留菠萝的风味。而不是和一般的糖水罐头一样只有单纯的甜味。

这种强烈的酸甜味瞬间捕获了苏联人的味蕾。

这是他们从未尝过的味道。 “我要买两罐。” “这个味道真棒啊!这就是传说中的热带水果吗?太棒了,我要一罐!” “罐头都这么好吃了,要是能去中国吃新鲜的菠萝的话,那该有多好啊!欸,给我四罐!”

仅仅是简单的宣传,关于菠萝罐头就在胜利百货商店引起了抢购狂潮。 因为现在的菠萝罐头根本没有竞品,全苏联能买到的菠萝罐头唯有中国爱果乐的菠萝罐头。

这个用俄语中文双语标签的罐头还在包装页上印刷了一行小字。【好菠萝,在徐闻】。

这一行中文下面是俄语翻译,而徐闻两字则是俄语发音的音译。对于众多苏联人来说,他们第一个知道的中国地名是【山海关】,而第二个知道的中国地名则是【徐闻】。

伊万诺斯基站在一旁看着抢购的苏联人潮,默默的他的眼角湿润了?两年,两年了!

在徐闻那个连厕所都只有旱厕的地方,自己受了多少苦只有自己知道。

而现在看着眼前的一切,伊万诺斯基觉得自己在徐闻的辛苦都值了。

……

莫斯科,中国商城。这个中国商场的规模比东柏林的那个小不少,但是人流量却不少。

今天中国商场也接受了来自国内的徐闻菠萝罐头。

对于中国商场来说,他们更有推广中国商品的义务。

所以中国商场的总经理召集员工开了一个大会。

关于如何推广菠萝罐头这种事。

在中国商场内担任美食街(中国食堂)的大师傅杨树一挥手道:“这有啥难的。苏联人最爱吃啥?锅包肉!”

他们锅包肉都爱吃,不信他们就不爱吃菠萝咕咾肉!今天咱们改一改菜单,给苏联人来一些不一样的口味!”

二战结束后,苏联提出了公共饮食的概念。

各个工厂有办理各种公共食堂。

还有不同的单位也办理了各自的食堂,有的食堂是对社会营业的。最开始苏联的公共饮食概念是好的。

因为大量采购食材,统一制作食物可以压低成本。

让人民以更低的价格吃到更多热量的食物。

但是苏联的公共食堂太要命了,这要命不是指他们做得烂。而是他们菜谱的五十年不变。

对一直到苏联解体,莫斯科公共食堂的菜单依旧是沿用一九四五年制作的那款。

所以为什么说莫斯科公共食堂对苏联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呢。

周一到周五虽然说每天的菜单略有不同,但是这略有不同的菜单吃上五十年,苏联人民不骂娘才奇怪。

当炸鸡和汉堡进入苏联之后就开始疯狂攻城略地,也要感谢苏联公共食堂的不作为。

而现在,历史稍微有了一点偏差。

当中国商城在东柏林、莫斯科、华沙等大城市营业后。

李锐把后世商城下面常见的美食街概念一起搬了进去。

他们不仅仅宣传中国饮食,带来中国文化,也可以带来花花绿绿的外汇。 而这些中国商场办的中国食堂也像是电鳗一样,对原本一潭死水的苏联公共食堂产生了刺激。

就在苏联人民第一次吃到菠萝的时候,中国商场的食堂则直接推出了菠萝咕咾肉。

原本中国食堂现在在莫斯科一众公共食堂内就算是嘎嘎乱杀的存在了。

这一个菠萝咕咾肉的推出,瞬间把中国食堂推成顶流。

包括真理报、共青团报、莫斯科日报都跑来报道这件事了。

因为米高扬也挺不爽下面的公共食堂和一潭死水一样,多年没什么变化。

中国食堂既然搞得好,那就用外国人的手羞一羞你们的脸,中国还叫苏联一声老大哥呢。

你们老大哥就这么当的?所以《真理报》在生活版写出大篇幅文章【中国菠萝,引发苏联饮食变革】后,很多莫斯科公共食堂的脸都被打的挺难受的。

而伴随着《真理报》对中国最近搞出来的鱼子酱和菠萝等食物的报道,这些消息也跟着一起传到了西欧。

所有西欧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鱼子酱不可能三点八卢布一罐,菠萝罐头也不可能0.5卢布一罐。

不过许是被中国打脸次数多了,这一次倒是没有西欧媒体急吼吼的跳出来说不可能。

害怕自己又成为笑话。不过倒是有小报好奇,菠萝怎么和肉一起烹饪?

而伴随着他们的疑惑,东柏林的中国商场内也上货了菠萝和鱼子酱罐头。

一时之间整个柏林的老百姓都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