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分享喜悦(第3/4页)

小伙伴的家里翻遍也找不出一颗糖来啊。

别说他了,整个大院也没糖啊。就这样,小家伙没喝上糖水,活生生的死在了娘的怀里。

张福看科幻杂志,里面有一个穿梭时空的机器,他想着要是真的多好啊。

至少自己能带些吃的回去,小伙伴不会被胀死,还能喝到小甜水……吃,当真是无比重要的一件事啊!

对于北京西城区豆制品厂厂长梁红敏来说,让北京的老百姓吃上更多的豆制品,是她最大的责任。

作为从延安老区出来的后勤干部,梁红敏觉得自己身上是有很大的担子的。

她听过几次专家的座谈会,其中关于新中国老百姓蛋白质摄入过低的说法她听说过很多次了。

从前她只知道大家吃饱就好了。没想过什么碳水化合物,什么蛋白质,什么脂肪。

而专门的专家学者讲过之后她才知道,蛋白质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

人光吃谷物是不行的。身体是无法强壮的。所以新中国需要大量的开设新的养殖场,但是养殖场又牵扯到了饲料问题。

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肉食比从前好多了。

有白羽鸡,还有四大家鱼,这些都极大的拉低了肉类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

但是依旧不够。一直到现在为止,全中国绝大多数国人对蛋白质的摄入都很缺乏也很单一。

大多数国人都是依靠豆制品来摄入为数不多的蛋白质的。

毛主席还抽空专门去过一次西城区豆制品厂,主席发表讲话:“我们有教授和我说,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因为牛奶里含有足够多的蛋白质和钙。我听了他们很多的报告,我也晓得了肉、蛋、奶对我们国人的重要性。” “但是每人一天一杯奶,这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们不着急。

不求每人每天一杯奶,能每人每天一块豆腐乃至一杯豆浆,都是阶段性的重要胜利。”

梁红敏带着厂里的工人师傅想方设法的提高大豆的利用率。

但是大豆嘛,怎么做也就是那些玩意儿了。精益求精也不过是让豆腐多出两块。

距离更好的利用大豆,梁红敏觉得还不够 她把目光盯到了豆渣上面,生产豆腐会产生大量豆渣,这些东西有的会被拿去喂猪,有的会被拿去制作豆渣饼。

豆渣饼是一种极其难吃的玩意儿。但是老北京诞生过一道名菜,羊尾油炒豆渣。

反正味道嘛一言难尽,可以吃就是了。

而这可能是豆渣制作的最好吃的一种方式了,可是这需要大量的油脂。

豆渣怎么做都不好吃,好像利用不起来。

一直到通惠河边上的第一劳动职业技术学校成立,里面食品科学科系的王中道教授找到梁红敏。 “把豆渣制作成素肉,你看怎么样?”

当时王中道教授这么说的时候梁红敏呆了呆,她脱口而出道:“不可能吧?我知道上海豆制品厂有做素鸡,但是那个工艺太复杂了,做出来的豆制品价格也太贵了。”

王中道教授也不言语,拿出了一块洁白柔嫩的豆腐给梁红敏看。

梁红敏有些好奇,因为王中道手上的这块豆腐虽然看着是豆腐,但是为什么这么凝固,它不散呢?

不光不散,它怎么还弹弹的? “这个叫纤维豆腐。不过纤维这个名字不好听,我们叫它千页豆腐。”王中道教授如此说道。 “这种豆腐使用的是大豆分离蛋白制作。柔嫩有弹性,本身没什么味道,但是很吸味道。

它用酱油煮一煮都好吃。而且口感有韧性有弹性,吃起来有一种吃肉的错觉是一种极好的素肉。” “那成本不便宜吧?”梁红敏好奇道。 “嗯,最大的成本就是大豆分离蛋白。太复杂了,需要的设备也太贵。所以我在尝试走另外一条路,利用大豆豆渣制作千页豆腐。”王中道说出了来意。

王中道的想法和梁红敏的要求不谋而合,西城区豆制品厂就和中专展开了深入合作。

不过王中道教授就算是有后世的资料做参考,他也试验了一年多。

因为后世的资料里关于豆渣制作千页豆腐的详细配比是没有说明的。

而且这像技术也不算很成熟,大厂依旧是使用大豆分离蛋白制作千页豆腐。

新中国不行,现在投建不出这么大的厂子。而且这样做成本会急剧上升。

如果豆渣制作千页豆腐成功,那么对于全国国民来说都是好事。

而经过王中道教授对机器设备的不断优化,以及对配方配比的不断尝试改良,现在可以说是进行到了最后的阶段。

张福今天过来就是帮王中道教授打下手干杂活的。

先是把几十公斤的豆渣与专门的活性酶搅拌起来。

然后又要把这些豆渣倒入机器破碎,并且要破碎多遍、让豆渣足够细腻。

这些都是体力活,让已经五十多岁的王中道来做,那可是太辛苦了。也只能是张福和他的同学吃点苦了。 “把它们放进搅拌机里。”

王中道教授指点着这些打下手的学生们。

梁红敏厂长也 在一旁看着。反正每次王中道教授试验的时候她都来,就想要看着试验成功的那一刻。

她已经等了一年多了。

张福和同学把豆渣放入搅拌机,王中道教授一边指点他们,一边说道:

“我现在要往里面加四种不同性质的淀粉,一是为了增加豆渣的粘稠度,二是为了改变他们的性状。”

一通操作完了之后,还要把粘稠的和石膏一样的豆渣盛出来……

放进模具里这个工作自然也是张福他们在做张福和同学小声道:“师兄,豆渣这玩意儿这么做完,真的能成豆腐?”

比张福大一个年级的同学道:“应该行,王老师说可以,那就是可以。就是用大豆分离蛋白太贵了,所以王老师才想办法节约成本,想着用豆渣做。” “豆制品厂里每天产生多少豆渣啊,豆渣又不好吃,还不好消化。要是真的能做出那种千页豆腐,那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了!”同学显得有些兴奋。

张福也点点头,干活觉得更起劲了。王中道和梁红敏也兴奋,因为今天做到目前为止,看上去都很顺利。

制作出来的豆渣泥也很细腻。

在发酵两个小时之后,王中道教授说道:“把这些拿去蒸。”

那些豆渣泥连同着模具一起上锅蒸了半个小时。

等到开锅的时候一股淡淡的豆香味飘散出来。

等到模具晾凉,一块块白嫩嫩又韧性十足的千页豆腐出现在磨具之中。

王中道教授立刻走了过来,用手捏了捏,又拿来刀子切了一块,又掰开,然后再丢进自己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