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何为甜?

经过四年的发展,哈尔滨的糖厂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因为不光是中国要解决人民的吃糖问题,苏联更要解决人民的吃糖问题。

中国还是优先解决咸(吃饱)的问题,然后才是甜(吃好) 的问题。

苏联已经是解决了咸的问题,主要需要解决甜的问题。所以对哈尔滨糖厂能生产大量的糖浆,他们的需求比中国还强。

不管是之前的赫鲁晓夫,还是现在主管这方面的苏联领导人,他们都对哈尔滨糖厂的支持不遗余力。

没办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尝到了来自中国的甜,苏联人民的胃口越来越大了。

这倒逼着苏联当局不得不更多的支持中国糖厂的生产。糖厂的发展对苏联可谓是从上到下都是受益的。

这一波下来哈尔滨的糖厂发展比原本计划的发展还要快。再加上到中期的时候又开设了中国商场,扩展了海外市场。

这就让糖厂的发展真的和坐火箭一样上去。

原本计划在1955年初,哈尔滨糖厂应该达到年产糖100万吨的规模。

但是实际上在1954年初,哈尔滨糖厂的规模已经在多次扩张之后达到了120万吨每年。已经成为了现如今亚洲最大的糖厂。

而除了哈尔滨之外,东北的长春、吉林也开始发展糖业。

东北现在最大的好处就是除了从苏联拉土豆过来,同时也开始大规模产粮了。因为苏联方面发现光从西伯利亚拉土豆过来已经无法满足了。

毕竟西伯利亚铁道的运力有限。但是可以拉拖拉机、收割机过来啊!中国自己的工业产能不足没关系啊,可以糖浆换机械啊!

东北是个非常适合耕种的土地。北大荒只要有大量的机械投入,那就是北大仓。

再加上从50年底就开始开发的大庆油田做支持,现在新中国已经有足够的石油能源供给东北农业大开发的机械使用了。

一火车一火车的糖果被拉走,一火车一火车的拖拉机被拉回来。

苏联人民自从吃了悠悠糖果之后,就对本国生产的糖果实在是不感冒了。毕竟鞋油味、蜡烛味、乃至猪肉味的糖果应该没有人喜欢吃吧?

而伴随着苏联人民日益高涨的对甜味的需求。以哈尔滨为首的中国糖业正在飞速发展。

而这一切都伴随着电影画面慢慢展开。

[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正是哈尔滨糖厂的出浆画面。晶莹剔透的糖浆在阳光下闪耀着动人心魄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

伴随着电影旁白,出现一桶桶糖浆倒入生产车间的画面。

虽然是黑白电影,虽然只有画面,但是在银幕前的渔村渔民们仿佛都能闻到那股子香甜的滋味了。

工人们现在做的正是将糖浆加工成原始糖块的工作。哈尔滨生产的糖浆已经成为我国,乃至整个亚洲、东欧、甚至是全世界品质最高的糖料。

“看啊,通过工厂设备的结晶处理,这些生产出来的就是我们日常常见的砂糖。”

在电影上,如白雪一般洁白的砂糖从生产线的一端出产。这下别说小孩子了,很多渔村里的大渔民都忍不住舔舌头。

"好多糖啊,肯定好甜好甜!”一个十岁的女孩坐在妈妈前面的小板凳上,她双手捧着脑袋,一双眼睛死死的盯着电影画面。

她伸出舌头在空气中舔了一下:“哎呀,好甜呐!”

“阿俊,你舔一下,好甜呐。”小女孩对在她身旁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说道,一边说还一边摇晃着小男孩的手臂。

名叫阿俊的小男孩也学着小女孩的模样,看着电影画面,伸出舌头在空气中舔了一下。

“好甜啊!是吴老师上次带来的糖果的味道。”阿俊附和着说道。

其实日本是个很嗜甜的民族,东北亚中日朝三国中,日本嗜甜第一。

但是日本却又是个很缺糖的国家,所以才有了当年长崎厨师用龙虾肉提取甜味,制作长崎蛋糕的传奇故事。

有人曾经质疑,中日之间的走私通道原本就很紧凑了。何必浪费空间走私这些东西呢?

但是身处日本的吴斌却真的感受到,一百公斤橘子、葡萄口味的果味冲剂对日本这些渔村渔民与底层老百姓造成的冲击力,远超过你给他们送一百公斤的炸药来。回就像是现在,当阿俊和小女孩提起上次的果味冲剂后。周边的日本渔民也忍不住开始回味那个味道了。

”是啊,那个的味道真好啊!”

“我第一次知道葡萄的味道呢!”

"是啊,橘子味还能那么甜呢!原来那么好喝的果汁是这么生产出来的啊。”

这些渔村的渔民们啧啧称奇。他们第一次看到糖料的生产。

除了制造普通的白砂糖之外,电影里还演示了悠悠糖果厂生产各种果味软糖、硬糖、酥糖的制作过程。

还有各种口味的代可可脂巧克力,那些满是动物形状的可爱巧克力。

而如果说电影里那些生产画面还只是让人垂涎欲滴的话。

那么当电影画面切换到哈尔滨人民百货商场和东北农村过年大集市时,那日本的渔民们完全不淡定了。

当看着哈尔滨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专门开到农村去的年货大集上堆积如山的糖果,以及里三层外三层排队购买的中国老百姓们的时候。

有一名四十多岁的日本渔民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他们都能吃到那么好的糖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