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要拿回来的地位

七豆渔村有一个很大的晒咸鱼的场地。这也是渔民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毕竟新鲜鱼类的保存一直 到七十年后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有全程冷链,需要有大的冰柜等等东西。

而现在这些东西显然不是一个小渔村置办的其的。去距离十五公里外的市(日 本的市相当于中国的区或者乡,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县城和地级市)里才能买到保温的箱子和冰块。

除非是抓捕到经济价值很高的鱼,比如说冬天的狮鱼,或者是鱿鱼汛期来临时通过海钓获得的鲜活鱿鱼。以及海钓获得的金目鲷等这些很贵很贵的鱼类。

不然一般七豆渔村卖鱼都是死活不论的一起卖给收购商人的。其中卖不掉的部分就会拿来做咸鱼。

周边县市会有餐馆过来收购七豆渔村的特色咸鱼:一夜干。

所谓[一夜干]是专门指一种短期腌晒的咸鱼。其特点是腌晒时间很短,听名字[一夜干]就能了解,这种咸鱼理论上只要一夜(八小时)的腌渍晾晒就能做出来。(有时候需要三夜, 看天气和鱼大小来定。)

这种短期腌晒的咸鱼相比于腌晒很久的咸鱼其实味道更好。因为没有完全脱水,所以这种一夜干咸鱼的肉质还富有弹性,又因为有适当的脱水,鱼肉更加紧致。并且在腌渍晾晒期间,鱼肉内的脂肪开始出现酯化反应,为鱼肉添加了一种更为醇厚的香味。这种一夜干的做法特别适合那些脂肪肥厚大小适中的海鱼(约半斤到三斤重的海鱼)。

河鱼因为脂肪不够海鱼肥厚,所以反而做不出海鱼一夜干的风味。毕竟缺少了最重要的脂肪酯化过程。

这种肉质紧致又有弹性,还带有独特香味的一夜干在日本一直 是非常受欢迎的食物。

这种东西在后世不算是多么了不起的玩意儿,短期腌咸鱼嘛。主要看鱼肉品质、风干掌握程度、脂肪酯化反应充不充份,基本就能看出一条一夜干好不好吃了。

但是在这个时代,[一夜干]技术仅仅被日本极少数渔村所掌握。并且成为一种不传之秘。

是的,这种在历史上七十年后的时代随手上网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做法的东西, 在这个时代却 是一种需要独守的秘密。

后世随便一个人上网查一下就可以做(第一次大概率做成臭鱼)的东西在这个年代却可以让一个渔村的人去追杀盗取秘密的外乡人。

而七豆渔村原本是不掌握制作一夜干的技术的。他们只会传统的晒小鱼干和大咸鱼。但是日本是岛国啊,臭咸鱼实在是不值钱的玩意儿。但是一夜干就不一样了,能卖上一些价格。

尤其是在后世去过日料店的话就会知道,一夜干的烤鱼或煎鱼价格很贵,比用新鲜鱼做的烤鱼煎鱼还要贵上不少。不光是在外国如此,在日本本国也是如此。

而在两年前,七豆渔村突然掌握了晒一夜干的技术。成为周边饭店的重要采购点。老牌的料理亭也过来买过货,称赞七豆渔村的一夜干品质很好,比他们在东边的一些渔些村买来的还要好。

而七豆渔村的一夜干技术从哪里来的?这就要问问拎着两盘胶卷前来晒鱼场的吴斌了。

“吴老师好了。”

”吴老师您好。

“吴老师辛苦了。”

吴斌走过的地方,周围的渔民不论老少,也不论是本村还是外村,他们都纷纷对吴斌低头鞠躬,腰都弯的低低的。

吴斌走来也一路微微弯腰鞠躬示意。倒不是他没礼貌,主要是向他鞠躬的人太多了,如果他要还礼的话,他腰可能要断掉。

在日语中,教师、医生都被尊称为老师。

而吴斌即是医生又是教师,他自然是被这些村民极为尊重。当然除了治病救人,教导孩童们知识,吴斌还掌握着让这些日本渔民所不掌握的技术。

“安静一点,吴老师来了。”

原本吴斌没来之前,晒鱼场上还是很喧闹的。因为七豆渔村再加上临近两个渔村的人有好几百号呢。大家光是普通聊天,加起来的声音都是闹哄哄的。

就好像是有几千几万只蜜蜂在飞来飞去,听不清在说些什么,但是真的吵。

但是伴随着有人说吴老师来了,现场马上就很快安静了下来。只有一些孩子还在嬉闹,其他大人们都站起来对吴斌鞠躬。

"大家坐下吧。”吴斌走到放映机边上,对着众人说道。

在场众人才纷纷坐下,现场才开始慢慢有一些声音传来。

“吴老师,今天又放什么啊。"又渔民坐在自己的小板凳后,忍不住开口问道。

"上次吴老师您放的影片里,那个把海鱼抓到后,在近海养殖,养胖点,养到不易捕捉的季节的方法真好啊!就是近海的养殖排筏制造起来太贵了。"“我们三个村子也就我们村子有那么一个背风背浪的港湾。而且水深能够养殖。可惜造价太贵了。

只能养殖少量的鱼啊。但是也多亏了您啊,要是没有您的帮助,今年过年的时候我们村里怕是要饿死人了。

隔壁村的村长站起来向吴斌鞠躬后才开口说道。

鱼这种东西也是有季节性的。就像是狮鱼,它在冬季最贵,夏季则价格很一般。因为冬季,狮鱼会贴秋膘,脂肪加厚后会更好吃。

更不用说有的鱼是有鱼汛的。鱼汛时鱼价暴跌,等到鱼汛一过,只要等个半个月一个月,鱼价就会暴涨。

而这些技术是哪里来的呢?自然是吴斌现在所放映的电影里教来的。

怎么说呢,李锐觉得这个时代的电影、电视节目就该有教育意义。不同时代说不同的话。

五十年代,大家伙掌握的知识都不多,尤其是这些底层老百姓。知识被垄断的情况是极其严重的。从技术到学问,知识都是被垄断的。

而既然这样,李锐想起了历史上七八十年代之中放映员下乡放电影时都有一段贴片影片。大多数都是十几分钟的农业科教片。

李锐干脆扩展了一下,为什么农业只能做科教片呢?要知道李锐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特别迷恋看中央七套的《致富经》。

里面的农业故事虽然拍摄的有些套路化,但其实还蛮好看的。如果把技术和故事结合起来,拍成各种寓教于乐的片子不是更好?

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李锐的想法或许有些大胆,但是看过两千多集《致富经》的李锐却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

于是在李锐的村村通喇叭的大工程后,就是农业电影制作工程。

而这则是让他整改过的上影有了用武之地。搞了鞍钢宪法,开始按照工业化流水线的方式拍摄电影,别的也许不行。但是拍摄这种纯套路化的电影可是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