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辩(上)

现在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虽然说是独立了,胡志明也在河内宣告越南人民要站起来,要建设伟大的祖国。

但是越南现在真的是穷啊。

越南女性传统服装中有一种是越南改良的中式旗袍。这种服装一般是白色的。

要说好看,也确实蛮好看的。白色的素净,有另一种美。

但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个主观的选择,更是一种客观的选择。

越南历史上比中国更加缺少纺织印染行业。中国西南地区不少贫穷的地方,一家人就一身好衣服, 谁办事谁穿。越南比这还不如。

为什么女性穿白衣?因为法国当初殖民越南的时候直接把坯布运到越南后发现,越南别说把坯布加工成花布了。就连最便宜的德国灰印染,普通越南老百姓都买不起。

很多人就干脆直接买了没有深加工的坯布来做衣服。那穿着可是真糟心,坯布很粗糙,穿着刺痒又硬又扎人。但是穷人是不会管这些的,有的穿就好了。

没有颜色的坯布成为了一个时代记忆。

一直到本时空195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 和越南共和国(南越)加工漂亮衣服的能力还是很差的。

现在越南老百姓身上穿的基本上就是灰蓝绿三色。和元时空的中国没有差别。

但是青年人阮英身上穿的却是一套非常显眼的姜黄色工装,内里是一件杏色衬衫。下身是一条深蓝色牛仔裤,脚上是一双人造革的皮鞋。

明明八月份的越南天气能把他热的和孙子一样。但是他坚决不肯少穿一件。

热而已,能比得过装逼的刚需吗?

瞧瞧,瞧瞧。周围这些邻居艳羡的目光。阮英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了

“阮英,回来了啊。

“哎呀,阮英,你这看着可真精神啊!

“阮英,你们那个厂子还招不招人啊。尤其是你们技术科,我那个儿子现在马上要读高中了。我们全家人养他一个呢, 他高中毕业了你能帮叔安排一下不?”

周围的邻居们有的羡慕,有的嫉妒,有的谦卑。

阮英不咸不淡的回应着大家伙。等有相熟的邻居大叔来问儿子工作的事情后,阮英才停下脚步。

“黎叔,黎元读高中了。好啊,学校有教汉语课吗?“阮英问道。

黎叔想了想后道:“好像没有啊。咱们的领袖(胡志明)不是说要发扬我们越南传统.. .

胡闹! "黎叔的话还没说完,阮英就狠狠的哼了一声道:“高中不教汉语,教什么?有用的外语都不教吗?”

“好像教俄语?

“胡闹!“阮英更生气了:“学俄语有什么用。我们现在最容易获取知识的地方是中国!

“去厂子里看看,那些先进技术都是汉语写的,连汉语都看不懂,怎么学习高级的技术呢?矿场上那些设备虽然有不少苏联生产的。但是技术调整全都是中国做的,优化也是中国做的,遴选更是全中国化。

“那些技术手册全都是汉字写的,黎元要是连汉字都不会,怎么可能学的好那些技术。学不好这些技术,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技术,考核过高级职称?”

阮英显然是这条不算富裕的街道上有了出息的孩子。

面对他略带训斥的话语,明明比他大十五岁的黎叔也只能是躬身称是。

说完之后,阮英对黎叔道:“我给我家里的兄弟姐妹带了一些学汉语的书,黎元一直很聪明,让他有空也来我家读书吧。学校不教,难道自己还能不学吗?’

“我们越南很多历史都是汉字书写的,不学汉字不是可笑吗?而且现在中国很多领域都是先进的,很多教材都是直接用汉字编写的,不学汉字,难道要等着人家翻译成越南文吗?要是人家不翻译,我们就不学了

“你说的有道理,有道理。”黎叔的背又弯了几分。

和黎叔说完之后,阮英朝着自家走去。

家里父母和兄弟姐妹早就在那儿等着了。一个哥哥,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和大多数这个时代的东亚家庭一样,阮英家的兄弟姐妹也很多。

父母笑吟吟的看着这个家中最聪明最能干的孩子。

1950年,中国开始帮助抗法援越之后。阮英因为家里贫穷,为了混口饭吃就帮着军队干一些杂活混口吃的。

未成年残军这倒是不奇怪,越南军队本来就乱得很。没有经过三湾改编、古田会议,本身又不是什么铁打的军队。其中管制起来就乱得很。

不过阮英算是运气不错,而且脑子聪慧。在军队干杂活的时候,遇到了中国军事观察团(实际 上就是帮越南打仗的参谋团)。

有中国参谋看着他年幼,而且机灵,干脆留着这边干些端茶倒水,以及两边跑传递消息的活儿。

因为他机灵,在那两年里和观察团的翻译混熟了。翻译没事的时候就教他认字。汉语、越南文都教。两年,他七七八八的也把字认全了。

他又同时借书来看,这算是把他的基础教育给补齐了。

后来观察团的同志觉得他太小了,而且又有上进心。又学了知识,还是去投入生产的好。

于是才辗转去了中越合资建设的钨矿场。一边做一边学,肯学肯干,三年时间现在成了技术骨干。

对于阮家,还有这条街道上的平民老百姓来说,阮英已经很有出息了。

看他穿的衣裳就知道了。大家的衣裳陈旧掉色打满补丁,而他这一套行头看着就让人艳羡。

自己的大哥和嫂子看着他的衣服羡慕的流口水。他们也不在乎天是不是热,也想着自己要是能有一身 这样的衣裳穿就好了。

而弟弟妹妹则盯着他带来的大背包。

阮英看着周围一些相熟的邻居也凑热闹的来到自家。他也笑呵呵的从自己包里掏出一包散装的硬糖。

来自于中国哈尔滨生产的什锦水果糖。里面有十种口味,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看。

“妈妈,把这些糖给大家伙分一分吧。 "阮英笑道。

他这么说了,但是他的母亲接过糖果之后却有些不舍得。这年头亚洲国家,哪个不缺糖?

别看越南身处东南亚,水果产量丰富就觉得他们不爱吃糖果了。实际上在现代技术改良水果之前,那些越南原生态的水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好吃,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甜蜜。

阮英显然知道自己母亲的心思。但是自己在矿场上很忙,一 年也就回来一两次。 这次自己回来后就要去中国了。下次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自己自然是要大方一次,就像是过年一样。

在阮英的要求下,母亲有些不舍的将这些糖果分给周围的邻居吃。